“今年以來下游客戶訂單增加,為我們上游企業帶來更多信心,相信下半年會迎來一波市場爆發。”3月28日-31日,第25屆ITES深圳工業展暨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展(下稱“深圳工業展”)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寶安)舉辦。連日來,深圳德康威爾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萬亮感受到市場的陣陣暖意,對接下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作為中國超大型的工業展覽會之一,深圳工業展肩負市場“晴雨表”作用,被視為行業內最主要的技術創新、新產品展示和發布平臺。連日來,來自全球各地2000多家工業企業帶來超百款技術、高端裝備產品和精密制造工藝創新方案,助力企業增強技術“硬核力”,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奔赴工業高質量發展“新藍海”。
自主創新 加速突圍
作為生產機器的機器,被稱為“工業母機”的機床幾乎涵蓋了所有制造業。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工業母機的加工精度、效率、穩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端數控機床更是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的核心所在,但是國內高端機床市場絕大部分一直依賴進口。隨著技術的成熟,“工業母機”企業紛紛快速追趕,逐步打破國外對高端數控機床的壟斷。
搭載GTRT齒輪驅動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是東莞市埃弗米數控設備科技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主要應用于精密模具、航空航天和高精度零部件、手板等加工領域。“我們從機床的核心零部件搖籃轉臺、擺頭、主軸等開始自主研發,逐步做到整機的自主研發,目前自主研發率達到50%以上。”該公司華南區銷售總監黃志鋒說。
在黃志鋒看來,目前我們國內高端的機床大部分依賴進口,國產品牌仍處于中低端價位,競爭非常激烈,利潤也比較低,且大部分是通過外購核心零部件進行組裝。在技術升級和市場競爭力這塊,處于被動局面。“國產品牌要做大做強,一定要走自主創新之路。”
“比如,新能源車由于續航里程要不斷提升,它對所有的結構件都會做一次優化和減輕重量,所以對于五軸特別是高端機床的加工需求,整個量是非常龐大的。”黃志鋒說,從2020年開始,該公司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的銷售量猛增,有些年份達到了100%的增長幅度。
深圳市碩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則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尋找“彎道超車”的賽道。“數控走心機是一種精密加工設備。目前市場上最大的加工直徑是38毫米,這類走心機在精密軸類加工市場中占有很大的優勢。”該公司業務經理丁明松表示。
然而,市場上不少38毫米型號的設備,往往是在早期的12毫米、20毫米等型號的設備基礎上改造而成,“所謂改造,那就不是最優解。”丁明松說,正是捕捉到這一市場痛點,該公司重新打造了一款38毫米型號的數控走心機,能滿足各行業對該型號加工的要求,“更加精準精確,而不是差不多就行的狀態。”
當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國際競爭更趨激烈。“要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制造實現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發展,制造企業必須以創新為引領,才能在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中找準發力點,在激蕩的市場中精進致遠。”ITES深圳工業展、工創聯發起人姚紀廣說。
中國智造 加速出海
“柔性生產,一機搞定。”在展會現場,力星激光帶來了型鋼激光二次加工自動化線NS-12020H的首展,該國際市場部負責人崔毅介紹說,它的特點是采用一體化簡約結構和移動式設計,使設備更加穩定移動和作業,“對于多種加工需求,這臺自動化線都能一站式解決。”
現場人頭攢動,不少外國客商在向崔毅咨詢該新品的信息。“今年一季度已經爆單了,特別是海外市場的營收占比在逐年上升。”崔毅說,激光行業只是冰山一角,整個“中國智造”目前在海外市場都越來越受歡迎。
今年以來,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市場都顯現復蘇信號。隨著供應鏈持續調整庫存,疊加AI、MR/VR等技術創新的賦能,“鏈”上的企業感受到了明顯的暖意。
“3D線激光輪廓測量儀是我們今年主推的產品,主要用于精密測量。”光子(深圳)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吳海燕說,該產品具備高動態范圍及高靈敏度。比如,在3C電子行業生產所需的PCB板,其表面缺陷的檢測,或者小部件的焊接情況,通過3D線激光輪廓測量儀便可以快速檢測出來。
“今年以來,我們在光電傳感器方面,訂單量增長得比較明顯。”吳海燕說,訂單的增加主要來源于光伏行業以及3C消費電子行業,來自半導體行業的訂單也明顯增多。接下來,該公司將導入一些頭部客戶的供應鏈,加強企業在供應鏈中活力和韌性。
忙著接待一撥又一撥采購商,萬亮直到午飯時間才有空喝口水。“我們展出的DAAT系列直交機器人,不光有價格優勢,而且具備更高的精度和速度。”萬亮說,很多下游客戶,越過中間環節直接找到他們,有些客戶直接就在現場進行報價。
“這款微波水分儀可以對產品的水分進行遠程實時測量,不受惡劣環境的干擾,達到誤差不超過0.5%的精度,在食品、紡織、化工等行業都有廣泛應用。”在深圳市志奮領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明治傳感器的展臺,該公司銷售負責人邢熙康忙著為客戶展示最新的產品。
在邢熙康看來,工業物聯網的發展刺激著工業傳感器市場的爆發,智能傳感器需具備更好與場景鏈接的能力。“我們根據新的應用場景研發了多款新產品,為工業自動化場景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尋找新增長點,而不僅是依靠性價比取勝。”
“AI+”、元宇宙、具身智能等新技術呼嘯而來。如何在周期變化中博弈,在變局浪潮中精進前行,成為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數控機床行業可以充分發揮軟件的作用,運用AI生成更好的加工方案,以AI助力精密制造。”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保全說。
“我們可以將原有的線性控制模型變成多維多點多數據,在制造業中運用AI大模型。先用海量數據做標定,再生成邏輯算法。”廣東中泰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小春表示。
在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前沿技術研發中心主任陶程看來,數據結合算力,實現AI場景的落地,構筑聯通的數字生態系統,將給制造業帶來深層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