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光伏發電已邁入躍升式發展新階段,但今年以來,行業面臨的產能供需失衡、低價中標、功率虛高、新型貿易壁壘等挑戰不斷。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就光伏產能問題進行回應時指出,當前光伏行業產能存在一定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風險,但總體屬于發展正常范圍。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強光伏行業規范管理,引導合理布局,穩步推進產業技術迭代和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在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開發中,“低價中標”現象由來已久。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從地方政府、投資開發企業到制造企業成本壓力的層層傳導。“地方上建設百萬千瓦級的沙戈荒風光大基地,經常對投資開發企業提出一些附加條件。”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謝宏文表示,由于國土空間管理越來越嚴格,很多項目把生態治理和治沙作為項目開發的附加條件,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項目投資和運行成本。
另一方面“低價中標”也與開發企業本身的招標機制有關。光伏領域很多大項目是央企國企在主導,因為考慮合規的問題,都優先考慮成本。制造業企業如果不按照低價競標就會出局。
目前,光伏組件價格已經逼近甚至跌破每瓦1元。一些企業為了降本,會在硅片厚度以及各類輔材上偷工減料,產品質量、履約率和企業不可預知的其他風險,最終會給光伏產業帶來負面影響。
今年以來,光伏制造業領域“功率虛標”現象也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隱患。賽迪智庫集成電路研究所新能源研究室主任江華指出,近期國內不同企業爭相發布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但從檢測結果來看,部分數值不符合基本物理規律,數據也不能經多家機構復現。這會給行業帶來較大負面影響。
江華透露,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的指導下,近期正組織業內企業簽署《光伏組件功率規范誠信標定和溯源自律公約》,旨在促進面向新型組件的測試標準和測試方法的統一。
國際市場上的碳關稅等新型貿易壁壘,也給我國光伏行業帶來新的挑戰。江華表示,現在西方知識產權訴訟、碳足跡等壓制中國光伏產品的方式更加復雜。他還指出,目前,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構建本土供應鏈。在政策引導下,其光伏產能擴張持續推進,一旦國外建立了自己的供應鏈,就會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更多“打壓”,需要格外加以應對。
國內隱憂與國外挑戰疊加,或將給光伏產業帶來較大沖擊。如果在西方國家加大力度支持本土光伏產業的同時,我國企業競爭加劇,只會持續削弱光伏產業競爭優勢。
行業人士建議,為解決“低價中標”問題,可在招標中設置“最低限價”相關要求,對低于成本價的投標予以廢標認定。目前已有部分央企在招標中采取“合理靶心價”制度,去掉最高價、最低價,取中間的“靶心價”,可考慮在政策層面進行推廣。
此外,光伏產品的質量與創新,仍是行業永恒的主題。要持續鼓勵創新,樹立正確的導向,推動行業企業不斷提升電池轉換效率,讓光伏行業競爭回歸技術發展的主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