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6日,第一顆人造金剛石在華夏大地的誕生,是第一機械工業部通用機械研究所、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和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聯合攻關所取得的一項重大科技成果。時至今日,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剛石生產國,作為新一代半導體材料,金剛石在前沿科技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2023年,是人造金剛石誕生六十周年,行業也將迎來盛大慶典。在國家吹響“專精特新”號角的背景下,中國超硬材料網作為見證超硬材料行業發展20年的網站,始終站在時代橋頭報道行業發展嬗變,記錄行業風雨人物。編輯部特別策劃金剛石誕生六十年專刊,挖掘行業隱形冠軍,報道行業發展軌跡,用文字的力量為金剛石誕生六十周年獻上賀禮。金海威作為超硬行業專業設備生產廠商,為超硬行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編輯部特別采訪了金海威董事長海小平,讓我們走進金海威的三十年發展歷程。
《超硬材料》雜志:是什么樣的機會促使您進入金剛石這個行業?您見證了金剛石行業的哪些重要事件?
金海威:1993年我們進入這個行業,到今年正好是30年。金剛石雖然誕生了六十年了,但在中國規模上的發展是九十年代初期,我們見證了中國金剛石工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也就是說近三十年才是真正的快速發展期,整個歷程我們是一個見證者。
我們一開始是做機械研究,機緣巧合,在一次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了金剛石工具設備對于超硬行業的重要性,也知道這些設備在這個行業的需求,后來我們就自己去做,從而進入到這個行業。
從事金剛石工具專用設備以來,中國的金剛石行業在大規模生產上還沒有起步,當時國內用的基本都是國外的設備,比如美國、歐洲還有韓國的兩家公司,他們是用兩面頂在做。后來中國金剛石企業大規模發展,尤其是以黃河、中南為首的兩個金剛石大廠開始了國內的生產,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步取代的了國外的金剛石。我們見證了中國金剛石行業規模上的發展,從少量到批量到占領世界市場80%的份額。同時,我們也見證了與金剛石相關原料行業的發展,比如:把金剛石做成微粉,還有立方氮化硼、聚晶等也像金剛石一樣在逐步占領世界的市場。隨著金剛石國產化率提高,價格明顯下降,非常具有競爭力。隨之,中國的金剛石工具行業也有所發展,并且是由小到大,由大到強。
《超硬材料》雜志:能談談貴公司的發展歷程嗎?貴公司發展過程中有沒有重要的時間節點?對公司產生重大影響?
金海威:從1993年開始做金剛石工具設備,到1998年我們成立金海威以后也在做。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佛山有企業用碳化硅模塊磨削地磚,我們就想是不是可以用我們的設備做成金剛石、金屬粉末加工金屬結合劑模塊。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改造,我們很快就完成了。之后整個市場迅速普及開來,數量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金剛石。以至于金剛石就買不到了,因為突然放量,從而也促進了陶瓷行業的發展。
在九十年代初期,國內進口了德國和韓國的設備。由于我們的設備不斷升級,競爭力越來越強,國內基本上不再采購國外的設備。近幾年,金海威生產的超硬材料激光焊接機,也漸漸取代了國外的相關產品,獲得了極大的競爭優勢。歐洲企業的設備也只有少量的進入中國,反而我們的超硬材料激光焊接機銷售到了發達的西方國家,比如,北美、歐洲。
《超硬材料》雜志:金剛石發展至今,中國已成為當之無愧的金剛石大國、強國,對此您有什么看法?
金海威: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金剛石生產國,國內產量約占全球人造金剛石產量的九成,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優勢地位。我國金剛石企業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以及廣東等地區,其中河南也是我國人造金剛石重要的產業基地,區域內擁有多家大型人造金剛石企業。金剛石性能優良,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制備下一代電子器件的材料,隨著下游應用領域不斷擴展,未來人造金剛石行業發展空間廣闊,我們會做到更大、更強!
《超硬材料》雜志:在一次對王秦生教授的采訪中,王教授表示金剛石行業歷經半個多世紀,經歷了磨具熱、鉆頭熱、鋸片熱、刀具熱等4次發展熱潮,迎來了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性進展:一個是從金剛石的工具時代進入金剛石的功能時代,另一個是從工業應用領域進入民生應用領域。這些年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公司主要產品是什么?是否在不斷更新迭代?未來會考慮布局新的領域(比如培育鉆石、CVD金剛石等)?
金海威:王教授是金剛石行業的前輩,他創建了超硬材料及制品新專業。也正是這份異于常人的勇氣,讓他日后獲得了巨大成就,也讓他見證了一個行業的崛起和蓬勃發展。
由于金剛石工具不斷的變化、迭代,對當下社會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我印象中,金剛石工具應用領域是在鉆探工業上,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金剛石工具應用到陶瓷、石材、混凝土,這些在我們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就像陶瓷市場,在淄博、佛山幾乎占有率是百分之百。所以當我踩到自己家里的地板上或者是遇到大型的石材造型展示時,我覺得這里面都凝聚著我們的汗水,這讓我非常驕傲和自豪。
近幾年來,中國科技取得很大的進步,比如在新能源以及半導體行業,切、磨、晶圓、太陽能板、手機顯示屏、藍寶石,這些高精尖的項目,也在使用我們的設備。關于CVD和大單晶或者培育鉆石類的設備,我們暫時不會考慮,目前主要是為工業生產服務!
《超硬材料》雜志:近兩年疫情頻發,公司生產經營是否受到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金海威:疫情已持續了近三年,我們公司的采購、生產、運輸都受到了較大影響。去年,由于病毒的傳染性大幅增加,導致我們長時間的停產,以及同行業的產業鏈面臨斷裂風險,包括公司的外貿也受到了影響。不管怎么樣,2022,我們順利度過了難關。
《超硬材料》雜志:如果后疫情時代持續存在,公司的應對方案是什么?有無重大的戰略調整?
金海威:這個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按照政府的相關部署和要求積極配合。期間,我們也會勤練內功,加強技術技能培訓,為未來做好充足準備。另一方面,我們堅信,當我們感受冬天的時候,我們相信春天一定會到來,在黑暗中必定能看到洞口的曙光,樂觀的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超硬材料》雜志:您是如何看待公司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的?又是如何將困難轉危為機的?
金海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面臨著挑戰與困難。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需要我們加大對自動化設備的研發和投入,爭取帶動和促進超硬材料行業在智能制造方面再上新臺階。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面對這些困難的時候,我們需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借用同行業的一句話:每一次困難都是吃餃子的時候。有了困難,當戰勝它時,我們的水平、能力、認知都會上一個臺階,我們的進步和成長是建立在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基礎上。
《超硬材料》雜志:取得今天的輝煌成果之后,企業是否又面臨新的發展問題?采取了哪些新的舉措?總結了哪些經驗?
金海威:2022年我們的銷售收入創近幾年新高,“輝煌成果”這個詞不敢當,成績的取得與業界朋友的支持離不開。目前企業主要面臨優秀人才短缺、“缺芯”引起的進口控制系統短缺,供應商交期得不到保證。
在“缺人”方面,我們希望一方面積極廣泛的聚合人才,二是和高等院校合作。在“缺芯”方面,我們正在與國內廠家深度合作,爭取用國產的系統替代國外進口系統,目前已經取得較大的進展。
《超硬材料》雜志:您認為行業產品的技術難關以及企業產品的技術難關分別是什么?目前企業的產品技術優勢是什么,未來技術創新的方向在哪里?
金海威:基于目前行業的現況,超硬材料行業的生產設備基本上是人工、單機、自動化單機,整體的自動化水平不是很高。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是很多企業的愿望。我們的困難在于我們想生產自動化,但自動化首先需要標準化,而行業材料上的一些標準化還沒有完善,很難進行標準化的設計,希望同行業制定標準,不斷提高我們的勞動生產率,也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近幾年,我們在這些方面吃過不少苦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成功完成了一些自動化生成線的研發,客戶使用效果很好。未來,我們將在堅持做好單機的基礎上,發展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
《超硬材料》雜志:公司近期有推出新產品嗎?該新產品的技術難關和優勢分別是什么?以及未來技術創新的方向在哪些?
金海威:最近,我們在超硬材料激光焊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隨著工業的進步發展,金剛石工具對質量和精度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盡可能針對性的做一些設備,滿足高品質金剛石工具行業的發展。另外,我們公司比較有優勢的項目是在高溫方面,未來我們也會在冷壓、燒結、焊接生產線上發力,解決自動化標準化的問題,同時為客戶定制從基體、焊接、后處理完整的生產流程,提供更為專業的自動生產線服務。
《超硬材料》雜志:明年是金剛石六十周年,您對未來有什么期許?對行業發展有什么希冀?
金海威:雖然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們在高端金剛石工具方面還是落后于歐洲、韓資企業。我們希望國內在高科技、半導體材料這一塊兒彌補自己的短板,能夠跟世界一流金剛石工具企業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