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1日,由中國石材協會、南安市石材工業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在福建省南安市舉行。據了解,南安石博會自1999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十九屆。
改革開放以來,依附于國內高速發展的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石材行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年產量已超過千萬噸。然而,由于勞動力、環保、原材料等成本上漲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石材行業利潤空間不斷壓縮,步入轉型升級關鍵階段。
跨界融合
“石材不僅僅是建筑材料,更是一種裝飾材料,可以做成衣柜面、臺燈,更可以做成手表,運用于皮包、高跟鞋上。”南安石材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從展會上了解到,不少石材企業也在探索跨界融合。“我們公司進行了石材+瓷磚、石材+石墨烯地暖、石材+咖啡等跨界探索,還取得了不錯的市場體驗。”福建泉州一家石材企業的負責人介紹說。
在南安石材協會會長王清安看來,未來石材產品的發展方向是做高附加值產品,將石材與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更大價值。
“以前賣量,現在賣質,水頭的石材產業已經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轉變,也開始取代其他產業的建材產品。”王清安說,從傳統的大板批發貿易,轉變為產品精細化加工,并賦予產品附加值和文化,石材產業提升的不僅僅是世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石材本身的價值。
在石材產地貴州,近年來立足優質的石材資源稟賦,開發具有貴州特色的石材品種。開發人造石、薄板、超薄板、復合加工板、異型材、石刻等產品,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工藝品位、文化內涵和附加值。而甘肅省招攬福建、廣東等新型石材人才研發新產品,攻克了異型石材、雕刻石材等技術弱項,產品不僅走向了全國各地,而且還銷往了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外市場。
壓力倍增
廣東省云浮市,又被稱為“中國石都”,是我國三大石材產業基地之一。2017年,云浮全市生產總值達到840.03億元,而石材產業工業總產值便貢獻了310億元,幾乎撐起云浮經濟的半邊天。
然而,繁華背后存在的隱憂也時時影響了產業發展,特別是石材加工帶來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問題,使產業備受環保壓力。同時,行業內“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大部分石材企業規模較小,多為作坊式生產加工廠家,品牌度、知名度較高的領頭羊寥寥無幾。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外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石材業出口遭遇罕見“寒流”,而國內宏觀經濟調控,尤其是房地產發展的受限,也讓石材企業批發訂單大為縮水。雙面夾擊下,石材企業雖然實現了平穩增長,但是除了生產加速增長外,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投資、進出口增速都顯著回落。
據了解,當前石材行業存在規劃不到位以及開采方法、技術落后等問題,使得開采出來的礦料成材率低,資源浪費和破壞現象嚴重,部分石礦過度無序開采,勞動力、環保、原材料等成本上漲,利潤降低,石材企業效益微幅下降。
“同質化加劇了市場的惡性競爭,企業開發出高利潤產品之后,不是想著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附加值,反而設法去降低成本,欠缺大局觀念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南安石材協會相關人士表示。
走精品化道路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21192家石材企業中,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有37.3%,在1000萬元以上的石材企業也有19.5%,面對巨大的消費市場,加之發達國家石材制造業的轉移,石材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石材企業絕大多數是小型私營企業,石材產業集中度低,規模效應差,使石材企業仍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國際競爭力低。
業內人士指出,石材業必須通過產品和技術創新,才能煥發新的活力。加強與設計師合作,努力發掘石材的文化內涵,使石材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得到提升,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附加值。
“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不少企業開始花更多心思去做工藝的提升,以及品牌的打造,這些都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良性變化。”在水頭鎮商會會長黃明經看來,石材產業正在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洗牌階段,粗放型經營的企業將難以避免被逐出市場的局面,而部分優質龍頭企業將脫穎而出,并持續發揮競爭優勢,做大做強。
而綠色則是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的必然方向,石材產業不僅需要綠色的“面子”,更需綠色的“里子”。行業協會要積極探索石材的綠色開采、綠色生產、綠色應用等方面的研討對接活動,為石材產業提供全方位的綠色發展指導服務,推動石材產業在未來的生產活動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為石材博覽會的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技術助推產業升級”高峰論壇同期舉行。論壇上,業界人士一致認為,產業科技創新的突破往往會帶來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模式的出現,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和實現高質量的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