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古往今來,不管是“石材基地”,還是“石材中心”,無不是生產石材之地。然而,在南安水頭,這里既不產大理石,也不產花崗巖,卻締造了“買世界,賣世界”的傳奇,出口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石材集散交流中心。同時,作為中國石材專業博覽會之一,石博會亦根植于水頭這片土壤,舞市場、興企業,對南安石材產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水頭從一個無名小鎮變成世界石材集散中心
出口貿易遍布全球
關于南安石材的發展史還得從30年前說起。上世紀80年代末,水頭的主產業還是種植業、漁業,居民收入較低。為求生計,水頭人只能到毗鄰的石井、晉江、同安的花崗巖企業打工。
從1995年起,水頭人開始進軍石材生產加工,就是這批人,吹起了水頭石材產業發展的號角。他們憑借學到的加工經驗,開起石材廠。從起初的加工外運做起,沿水頭國道兩旁,形成原始的馬路市場。但此后幾年,水頭石材業一直停滯不前,甚或出現企業倒閉的情況。
1999年,閩南第一建材市場建成,并舉辦了第一屆建材展銷會,盡管不是很熱鬧,但水頭石材開始有市場了。據建材市場招商人員介紹,當時水頭名氣還很小,小到連閩北一帶的福建人都不知道。
而到了次年,水頭石材進入發展熱潮,產業鏈逐漸形成,南安石材銷售大軍奔走在全國各地。在困境中的水頭石材產業開始復蘇,銷量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康利、高時等知名石企進駐水頭,開啟企業現代化新征程。
伴隨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普及,環保開始受關注。2006年,水頭進入“低碳時代”,本土企業紛紛引入環保設備。而一些設備落后、產能低下的石材加工企業,已經難以跟上腳步。因此,2007年,泉州中泰投資有限公司與南安市、石井鎮合作,主導開發近4000畝的集控區,吸引石材企業兼并重組、集中入駐。作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中泰集控區鎖定全封閉、大循環、再利用的運營模式,實現廢棄物零排放和資源通吃。
從2009年,大理石、花崗巖產量又一次井噴,逐年10%的增長率,至2012-2013年達到最高值。彼時,水頭石企已不滿足于進口荒料,而是直接到國外開礦山、做出口。至2017年,南安石材貿易遍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出口石材量分別占全國的60%和55%,全市石材產業總產值近500億元,撐起中國石材產業的半壁江山,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石材生產加工龍頭。
行業邁向精細化平臺化
“整個產業從市場的無序到規整,從市場批發到企業規模化生產,再到工程、工藝的變化,一路過來,世界上有礦山的國家都把目光投向水頭,水頭變成世界各國石材集散交流中心。”南安石材協會會長、華輝石業董事長王清安坦言,在這一過程中,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工藝的深化,為石材產業的穩步提升奠定了扎實的功力。
從傳統的大板批發貿易,轉變為產品精細化加工,并賦予產品附加值和文化,石材產業提升的不僅僅是世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石材本身的價值。而企業品牌的塑造,先進設備的投入和優質人才的引進,都為石材價值開發了無限可能。“以前賣量,現在賣質,水頭的石材產業已經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轉變,也開始取代其他產業的建材產品,比如房子裝修以前多數用瓷磚或其他建材產品,現在變成用石材工藝來做。”王清安說。
“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不少水頭企業開始花更多心思去做工藝的提升,以及品牌的打造,這些都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良性變化。”在水頭鎮商會會長黃明經看來,石材產業正在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洗牌階段,粗放型經營的企業將難以避免被逐出市場的局面,而部分優質龍頭企業將脫穎而出,并持續發揮競爭優勢,做大做強。
在這樣的機遇與發展背景下,各類推動石企抱團發展的平臺也應運而生。鏈石商城、買石商城等石材“互聯網+”平臺的出現,為用戶購買石材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渠道。福能達人石礦山聯盟、中國花崗石直采平臺的成立,拉開了石材全產業鏈垂直整合新篇章。
此外,水頭鎮政府還推動了石材產業集群加工制造區、核心展示區、總部商務區和物流配套區的合理分工和科學布局,并建成了海聯創業園中小企業運營中心、海西石材物流園、英良印象五號,完成水頭石材產業展示運營中心一期建設。
以文化彰顯石材之美
說到水頭,自然繞不開石博會。作為水頭的標志性展會,石博會自1999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十八屆。每一屆展會都呈現出行業最新的產品和最新的動態,被譽為中國石材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并預示和影響著中國石材行業的未來。
而今年即將舉辦的第十九屆石博會,繼續以文化之名,引領行業潮流。石材文創方面,展會設立了東升、東星、英良、鵬翔等11個固定企業體驗館,通過展示融合海絲文化等歷史文化的手工拼圖、CNC雕刻、水刀拼花等石材工藝,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與文化附加值。
同時,也將啟動首屆“美石家”杯全民設計大獎賽,大賽通過倡導人人都是美石家,人人都是設計師理念,面向所有從事石材和跟石材有關行業的人員開放,提升全行業的參與感,推動“文化+石材”概念深入人心。
“石材不僅僅是建筑材料,更是一種裝飾材料,可以做成衣柜面、臺燈,更可以做成手表,運用于皮包、高跟鞋上。”在水頭鎮宣委黃德藝看來,通過展會、通過設計大賽,不僅可以讓石材從業者看到石材的各種運用可能,也讓消費者更直接地體驗石材,了解石材文化之美。
產業名片
南安石材產業基礎雄厚,全市石企超千家,是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石材生產、出口基地。而南安石材產業主要集中在水頭、石井和官橋,尤以水頭聲譽最盛。
水頭鎮位于南安市南部沿海,與廈門經濟特區接壤,有泉州“南大門”之稱。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遍布全國的營銷大軍以及石博會的連續舉辦,成功打造出品牌聲譽,水頭逐步形成國際建材的人、財、物、信息流重要集散地,揚名世界。
石井鎮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位于福建東南沿海最南端,南安唯一出海口,地理位置優越。石井石材業曾盛極一時,憑借豐富的資源在南安石材業中獨占鰲頭,礦井關停后,經歷陣痛的石井石材依靠資源、物流優勢,儼然成了水頭的“大后方”。
南部三鎮唇齒相連,互相依托,支撐起了南安石材產業的美好明天。
水頭鎮黨委書記柯曉暉:
石材發展不僅要“面子”更需“里子”
記者:請您談談石材行業的現狀和產業進一步升級面臨的問題?
柯曉暉: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的生態環保督察,使一些石材產能、平臺和市場回歸水頭,目前南安石材生產企業有1000多家,而水頭就有700多家。其中,在水頭辦廠設點的國外石材機械供應商有20多家,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礦山、石材企業也在水頭設立辦事處或經銷點。這已促使水頭成為中國石材產業的代名詞,但石材行業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水頭環境保護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記者:在今年環保政策高壓下,水頭如何抓住機遇,在打造世界石都方面有哪些措施?
柯曉暉:首先是加快石材行業供給側改革,推動石材向價值鏈兩端延伸、創新轉型,持續提升產值規模。加速互聯網與石材行業深度融合,加快商業模式創新。加快石材文創發展,做大做強石材文創產業。
其次,加強市場價格話語權、品牌地位等核心競爭力的爭奪,持續鞏固石材行業國際市場地位。積極引導企業借助“一帶一路”,提升海外市場拓展力度。
再者,要推動石材產業集群加工制造區、核心展示區、總部商務區和物流配套區合理分工、科學布局。目前,已建成了海聯創業園中小企業運營中心、海西石材物流園、英良印象五號,完成水頭石材產業展示運營中心一期建設。
此外,加強石材企業資金鏈風險防范,引導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牽頭成立石材產業發展基金、水商基金,積極籌建中民投石材產業基金。同時成功與中國新興礦業化工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出資設立營銷公司,在礦山資源整合、品牌效應、貿易、金融、物流等業務進行深入合作。
記者:石博會今年已是第十九屆了,請問您是如何看待水頭石博會對南安石材產業的作用和影響?你對石博會將來的健康發展有何建議和期許?
柯曉暉:水頭石博會已發展成為世界石材產品展示、交易、輻射的窗口,成為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物流等生產要素集聚和整合的平臺,推動南安石材產業形成“產業、基地、市場”聯動發展模式。
文化元素突出是石博會近年來的持續亮點。沒有文化的城市,就沒有魅力和活力。因此,近年來,我們大力拓展石材新業態、推動石材與文化互動融合,以實現更大的互補和雙贏,是南安打造石材行業新增長點的一個重要思路。
而綠色則是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的必然方向,石材產業不僅需要綠色的“面子”,更需綠色的“里子”。接下來,水頭將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并結合城市雙修工作,力促城市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水頭石博會也應積極探索石材的綠色開采、綠色生產、綠色應用等方面的研討對接活動,為石材產業提供全方位的綠色發展指導服務,推動石材產業在未來的生產活動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老板掃描
王清安:水頭石材變革引領者
20年前,水頭鎮石材交易市場還是國道兩邊“擺地攤賣石頭”的模式,20年后,這里成為世界級的石材交易中心,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的石材品種,每天有成千上萬噸的石材從港口駛入駛出。海風吹過的臉龐鐫刻著水頭人的堅毅、決心,他們如探險者一般,將腳印踏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而華輝石業董事長王清安就像是這支探險者隊伍中的一個引領者,走在時代前列,引領著行業風潮。
找到市場需求穩扎穩打做到極致
作為南安石材協會會長的王清安最近可不清閑,第十九屆石博會即將召開,他對這屆石博會有著新的期待,“水頭是全球最大的石材生產、貿易、加工、物流中心,也是中國石材產業的晴雨表。水頭石博會自誕生起,見證了石材行業的風風雨雨。第十九屆水頭石博會由心而生,全面升級,將以全新的姿態引領石材產業變革,勢必打造世界石材創新名片。”王清安希望這屆石博會能讓大家看到更多創新產品,開創由產品展向工藝展的轉變,尤其是今年的石博之夜,是他非常看重的一個環節,希望借此作出更大的影響力。
在王清安看來,未來石材產品的發展方向是做高附加值產品,將石材與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更大價值。王清安能夠帶領企業站在行業前列,和他敏銳的嗅覺和長遠的目光是分不開的。早在多年以前,一些企業還處在粗放型大板批發貿易、追求銷量時,他就開始探索產品精細化路線,賦予產品更多附加值。“今年,我們新成立了一個高端白石品牌貝尼思慕,這個品牌將我們產品布局中的奢石版塊補齊。為了做好這個品牌,我們全部引進意大利高端設備。新品牌的創立,不僅僅是產品的升級,更是戰略的升級。”王清安說。
華輝創立之初,借著水頭逐漸形成的專業市場和石博會國際平臺的作用,成為本地涌現出的優秀企業,而在發展過程中,華輝成功塑造西班牙米黃全亞洲最大運營商。這幾年,當企業發展順風順水,王清安卻敏銳捕捉到石材需求增速放緩,市場經濟進入新常態,于是作出向大型工程轉移、擴大生產基地的決定,這是在眾多石材企業紛紛轉工程為家裝,大量退工廠的背景下作出的決定。“逆行者”的姿態看似魯莽,王清安卻有著自己的考量,“從生產批發延伸到以工程為主的模式,核心在于精加工工藝,找到了市場需求,穩扎穩打,做到極致”。幾年下來,華輝開始跟大型央企合作,定位做大型基建工程,提升了企業品牌,樹立了行業新標桿。
成立石材產業基金為上百家企業注入活水
在做大企業的同時,王清安把更多心思花在南安石材協會上,今年是他擔任協會會長的第十二年,也是產業轉型的關鍵年頭,身負整個石材產業賦予的使命和責任,令他不敢有半刻喘息。
“近年來,經濟進入轉型期,大多數企業在轉型上都或多或少遇到困難,在這種困境中,抱團取暖必不可少。”王清安介紹,從2014年開始,他們從金融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成立了南安市石材產業發展基金,至今已有一兩百個億的周轉量,保障了會員企業的穩定運轉,對整個石材行業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上,協會也對小企業在信貸上進行擔保,目前已扶持了100多家中小企業,擔保額度達到4億多元。
在王清安看來,設備與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兩條生命線,協會在為企業培訓人才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協會多次組織會員企業進行學習培訓,既包括專業技術、安全生產培訓,也有整體的行業形勢分享。在培訓中,協會也為產業培養了上萬名石材技術、管理人員,為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基礎。”
2012年,王清安帶領的南安石材協會成立石粉處置公司,對石材行業廢棄物污染進行整治和石粉、碎石綜合利用工作,逐步規范企業生產,并引導和鼓勵石材企業參與石粉、碎石處置的設施建設和運營,促進石粉、碎石的管理與處理產業化、市場化,不斷推進整個石材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石材行業‘環保風暴’愈演愈烈,政府加強了對環保問題的督查,作為行業協會,我們也會督促會員企業針對生產過程中的不足進行整改,嚴格把控。”王清安表示,環保是南安石材發展的未來,南安石材產業發展這么多年,能夠贏得“中國石材之都”的美譽不容易。放眼官水石三鎮,全世界各地的石頭都能買得到,這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會聚多少個國家的石材,才能打造出這么一個世界石材集散中心?這些都是南安石材人數十年辛辛苦苦、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我們要珍惜這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