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石以其優異的性能在很多前沿領域都有巨大的應用潛力,這里提到的前沿應用,主要是是指CVD法合成的金剛石薄膜(涂層)及塊體在生物醫療、環保、功能器件、部分工具等領域的應用,這樣的金剛石材料一般需要摻雜處理,如慘B、N等。除了之前講到的金剛石靶向藥物、生物傳感器外,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剛石寬禁帶半導體的相關應用,此外還有金剛石氮-空位色心等前沿研究。
目前大陸地區關于金剛石的前沿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光電磁性能,生物醫用方面研究相對匱乏,臺灣地區在生物醫用方面研究多年,有重要參考意義。
以下是國內從事金剛石前沿應用的專家代表及其主攻的研究領域
特別說明:只列舉了高校及中科院部分教授級別以上的學者,從事類金剛石DLC的教授團隊沒有列入,臺灣地區相關的研究團隊暫不公布,若有興趣可添加作者微信共同探討。
吉林大學
鄒廣田院士:超高壓物理及超硬功能材料、CVD金剛石膜等。
李紅東教授:CVD金剛石單晶及多晶膜生長,超硬及半導體材料新型結構與性能理論計算,金剛石基納米復合結構的制備及特性,金剛石及納米結構在多領域應用。
鄭偉濤教授:主要從事超硬薄膜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石墨烯等碳納米材料、儲能電極材料及材料計算與模擬等研究。
姜志剛教授:CVD金剛石、超硬材料制品制備及應用研究。
陳占國教授:寬禁帶半導體光學性質與應用,重點研究立方氮化硼、六方氮化硼、金剛石等寬禁帶半導體的非線性光學性質,以及研制以這些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為襯底的深紫外光電探測器件和深紫外發光器件等;硅/鍺材料的場致二階非線性、硅基紅外光電探測技術等。
中南大學
余志明教授:金剛石超硬薄膜;冷場電子發射用金剛石膜、金剛石薄膜在電真空管中的應用、BDD生物傳感器基礎、鈦基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氧化鋁耐高溫陶瓷膜、金剛石二維單晶生長及其半導體研究等。
魏秋平副教授:主要從事CVD金剛石在耐磨減摩、熱管理、生物傳感器、有機廢水降解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
北京科技大學
李成明教授:大面積光學級自支撐金剛石膜制備與加工,金剛石單晶的大尺寸取向生長,金剛石等碳材料光電器件研究與應用,氮、碳和氧化物硬質與超硬納米多層與復合膜的制備與應用,等離子體表面合金化與等離子體診斷。
唐偉忠教授:薄膜材料沉積技術,金剛石膜材料,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及應用。
山東大學
徐現剛教授:從事MOCVD化合物半導體薄膜材料(包括As,P,Sb和氮化物)的生長及器件應用工作,制備出多種量子異質結構材料如量子阱、超晶格、2DEG,多種薄膜材料如AlGaAs、AlGaInP、InGaAsP、AlInGaN、GaAsSb、InGaSb等。
戴瑛教授:金剛石半導體材料電子學性質及應用、半導體材料納米光電性質及其應用、半導體材料光催化性質、新型光催化材料研究及應用、半導體材料鐵磁性質、拓撲絕緣體性質調控。
大連理工大學
白亦真教授:超硬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備與應用(金剛石膜的制備與應用研究)。
項禮教授:CVD金剛石薄膜、CVD金剛石涂層刀具、納米金剛石-碳化物復合薄膜、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
張貴鋒教授:超硬薄膜、納米復合薄膜、新能源材料、材料合成新工藝新技術。
四川大學
茍立教授: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生物材料,超硬材料,主要涉及金剛石膜、透明陶瓷材料、生物傳感器材料等。
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江南研究員團隊:功能碳素薄膜,功能碳素復合材料,海洋密封材料,等離子體CVD裝備。
上海交通大學
孫方宏教授:超硬涂層工具的制備與應用,切削、磨削理論與工藝,金剛石化學氣相沉積設備與工藝,薄膜沉積和性能的計算機模擬技術。
賈金平教授:環境電化學方法;環境污染物監測;清潔生產新技術及設備;環境光催化(摻硼金剛石薄膜芯)等。
張亞非教授:量子線器件(太陽電池、傳感器、FET、TFT等)、光伏技術、巨吸附與敏感材料、納米加工技術(納米焊接、納米剪切、表面修飾、鈍化、形狀記憶分子材料、納米材料操縱排布與組裝、光刻、等),半導體和金屬納米晶須(主要包括:Si、SiC、Ge、ZnO、SnO2、Ni、Co、Fe3O4納米線)制備和應用等。建立了關于DLC//金剛石//石墨生成過程的化學氣相表面反應條件和生長理論機制,理論上解釋了化學氣相條件下金剛石的生長表面形態、生長條件和生長速率。
西安交通大學
王宏興教授:III-V族半導體薄膜外延生長及發光器件,大面積金剛石襯底及高質量金剛石薄膜外延生長,碳納米場致發射陰極、場致發射光源及其他場致發射電子器件,MOCVD設計開發、特殊直流CVD設計開發、微波等離子體CVD的設計。
蘇州大學
李述湯院士:納米功能材料及器件、有機光電子材料及顯示器件以及金剛石和相關超硬薄膜的研究。
鄭州大學
單崇新教授:主要從事寬禁帶半導體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內容包括寶石級金剛石單晶的合成、金剛石電子器件、氧化鋅納米結構及其光電器件應用等。
姚寧教授:先后從事金剛石、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碳基薄膜的場電子發射冷陰極制備技術、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結構和薄膜制備技術研究等。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
姜辛研究員:特殊功能薄膜的生長設計與可控制備、納米新材料的合成與物性研究、材料界面設計及機理研究、薄膜及納米新材料的表面功能化。
香港城市大學
張文軍教授:超硬及高溫半導體材料包括金剛石及相關材料﹑氮化物,納米材料與器件等。
湖南大學
周靈平教授:電子封裝材料;能源與電子材料;功能薄膜與涂層,主要研究具有聲、光、電、熱、耐磨減摩等功能的金屬、合金、陶瓷、碳薄膜,如Cu、Ni、Al、Ag、Au等金屬單質或多層膜,Cu-W等合金薄膜,AlN等壓電薄膜,微晶Si等光電薄膜,MgF2、SiO2、TiO2等光學薄膜,金剛石、類金剛石等超硬膜,Cu-Ta、陶瓷等耐磨減摩涂層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敖金平教授:寬禁帶半導體電子器件與單片集成電路,半導體傳感器,半導體光電氣化學現象與器件,半導體器件的應用,其它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錢逸泰院士:主要從事納米材料化學制備和超導材料制備的研究,曾在相對較低溫度和條件下以金屬鈉分別還原四氯化碳和六氯代苯制得了金剛石粉末和多壁碳納米管。
杜江峰院士:基于自旋的量子計算和模擬、量子計量學和相關量子物理學(基于金剛石色心的固態自旋量子器件)。
孫方穩教授:從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理論和實驗的研究,主要圍繞多光子態,金剛石氮-空位色心及光學微納體系在量子信息技術中的應用開展系統地研究,在量子光學基本理論、量子超分辨成像和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獲得重要進展。
榮星研究員:致力于發展脈沖微波射頻技術,發展電子自旋的量子操控方法,開展基于電子自旋的固態量子計算實驗研究(金剛石色心自旋系綜的精密操控與信號提取技術)。
浙江工業大學
胡曉君教授:半導體金剛石薄膜材料,超硬低維功能材料,納米光電薄膜材料。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只金芳研究員:電化學生物傳感器方面的應用研究,主要包括:金剛石薄膜表面的微結構改性體系的設計及表征,納米金剛石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有機-無機納米復合光功能材料的開發;微生物傳感器。
中科院大學
陳廣超教授:長期從事金剛石材料非平衡凝聚制備技術研究,在國際上率先采用Arcjet生長技術獲得了毫米級單晶金剛石顆粒,并發明了動態金剛石單晶連續制備技術;近年又發明雙射頻技術,并成功制備片狀單晶金剛石,為單晶金剛石的工業化制備開辟了另一條新途徑。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
金鵬研究員:低維結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半導體金剛石材料與器件、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物理、光譜技術與光譜儀器等。
楊少延研究員:寬禁帶和超寬禁帶半導體低材料、器件及物理研究,大失配異質外延襯底制備技術研究,新型半導體光電器件設計制備技術研究。
武漢工程大學
汪建華教授:等離子體技術及應用研究、新型大功率高穩定度微波源的設計與應用、光學金剛石膜及金剛石涂層制備、納米碳管電極集成及相關性能研究、微流控技術及應用研究以及微波技術應用研究等。
滿衛東教授:大功率微波等離子體制備金剛石膜系統,CVD金剛石膜制備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低溫等離子體應用,表面制備技術,表面改性技術,先進制造技術開發。
王傳新教授:溫等離子體應用及功能薄膜材料。
馬志斌教授:等離子體技術與MPCVD金剛石。
蘭州大學
倪京滿教授:從事藥物新型靶向釋放系統和新制劑的基礎及應用研究(納米金剛石的藥用)。
上海大學
夏義本教授:主要從事功能薄膜材料與器件、微電子學與半導體元器件、金剛石薄膜生長及在光電器件中應用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
上海理工大學
王小平教授:金剛石薄膜、稀土CeF3薄膜及其發光器件的制備與研究;納米碳基薄膜類(包括類金剛石薄膜、碳納米片、碳納米管薄膜、石墨烯薄膜、納米氧化鋅薄膜等)的制備及其場電子發射研究;透明導電薄膜(ITO,AZO)、熒光薄膜制備及其光電性能的研究。
上述內容僅供參考,若有遺漏,歡迎留言添加!
附Carbontech2018金剛石模塊
重點參與嘉賓及參考話題(部分)
12月11-13日,上海
報名咨詢
劉小雨
電話:13837111415
郵箱:253516969@qq.com
程樂
電話:15538357516
郵箱:12905962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