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哈佛大學網站2018年5月22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John A.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與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解決量子記憶的新方案,該方案通過可調諧的金剛石串提高了量子記憶的效率。量子互聯網通信已成為開發安全快捷網絡的新路徑,而量子網絡傳輸需要高效的量子存儲器作為其核心部件。傳統的量子存儲器對環境極為敏感,附近原子的振動會破壞量子記憶信息的能力。目前,研究人員依靠極低的溫度來平衡原子附近的振動,但實現低溫的成本過高。為此,SEAS的研究人員另辟蹊徑,利用晶體的雜質效應,設計了可調節的金剛石串,將量子記憶能力從幾十納秒提高到了幾百納秒,以此在量子芯片上容納更多的操作空間,同時節省了實現低溫所需的成本。金剛石中的雜質,也就是硅空位有色中心,可充當量子比特位。在該中心被捕獲的電子能夠充當記憶存儲單位,并且可以從該中心發射單光子的紅光,以充當量子互聯網的長距離信息載體。但隨著金剛石晶體中原子的隨機振動,中心的電子會快速遺忘要求量子信息。為了提高量子比特在雜志環境中的記憶力,研究人員將有色中心的金剛石晶體刻成了一根細線,大約1微米寬(比頭發絲細百倍),并將電極連接到任意一側。通過施加電壓,金剛石弦拉伸并增加電子敏感的振動頻率,就像收緊吉他弦會增加弦的頻率或音調一樣。通過在弦線中增加張力,研究人員增加了電子敏感的振動的能量范圍,這意味著金剛石弦只能感受到高能量的振動。這一過程有效地將晶體周圍的振動轉變為不相關的背景音,使得空位內的電子能夠將信息保持數百納秒,這在量子尺度上是非常長的時間。這些可調諧的金剛石弦或成為未來量子互聯網的關鍵。該研究項目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量子材料綜合中心,海軍研究辦公室量子光力學多學科大學研究計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前沿研究與創新計劃ACQUIRE,劍橋大學,ERC合并器Grant PHOENICS計劃和EPSRC 量子技術中心NQIT計劃的資助。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