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倚桐柏山,南臨大洪山,東連大別山,群山拱衛下的湖北隨州氣勢磅礴。數千年前,華夏始祖神農炎帝依憑這片富饒的山水開衣食之源,肇文明之張,功垂千秋青史,成為世界華人的謁祖圣地。
地質調查發現,在隨(州)襄(陽)兩市結合地帶的隨縣吳山、萬和兩鎮,曾經的窮鄉僻壤和亙古蠻荒之下,蘊藏著6億噸鉀長石、花崗石等高品位建筑裝飾石材礦產資源,其中斑晶狀鉀長石屬湖北省獨有。
近年來,為了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在隨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隨州市通過招商引資設立了石材工業園,積極出臺扶持政策,鼓勵規模化開采,致力于打造“隨州花崗石產業集群”,力爭把石材產業培植成隨州市繼專用汽車、農產品加工兩大千億元產業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
經過近10年發展,隨州石材工業園成功開發出 “黃金麻”“白麻”兩大知名品牌,在全國石材市場占據了重要席位,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有效增加了當地百姓收入。截至2016年底,石材產業累計投資172億元,年創稅收2.3億元,占隨縣財政總收入的29.8%。從業人員4萬人左右,年總收入10億元以上;從事石材運輸的有6000余人,運輸車輛3000余臺,年營運收入6億元左右;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00多人,年營業收入3.1億元。
隨州石材工業園從一開始就走規模化、科學化開采的道路,嚴格遵循市場運作規律,按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總體要求,在規定的開采區實行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將分散的礦山企業聚集到集中開采區,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與設備進行開采。努力做到開發與保護并重,邊開采邊治理,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破壞型向保護型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州石材工業園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綠滿荊楚行動”的建設要求,積極響應隨州市委、市政府“礦山復綠”號召,拿出當年農業學大寨的精神和干勁,企業戶均拆借資金400萬元,累計投入5.5億元實施礦山復綠及綜合治理工程,礦山生態修復8500畝。隨州、隨縣黨政領導先后率領干部群眾深入礦山一線研究復綠工作,共同植樹造林,修復生態,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
隨州作為全國最大的花崗巖石材生產基地之一,日益呈現出獨特的自身優勢與特點:
資源豐富、產業集群、規模宏大
隨州地區花崗巖石材資源,主要集中在該地區北部與河南省交界的桐柏山區,花崗巖資源儲量大、質量優,為國內不可多得的優質花崗巖石材。目前,該地區石材的開發主要集中在桐柏山脈湖北一側約3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在該范圍內共有9家礦業權,引領了約160多家生產企業,并各自形成集開采、加工與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化生產企業,并構建形成了吳山鎮、萬和鎮兩大石材開采生產礦區和相配套的兩個大型石材加工生產工業園區。
技術先進、產品上乘、效益顯著
隨州石材工業園采用自上而下分層圓盤鋸濕式機械化開采工藝,因地處山區,且生產作業有序、規范,除礦區內地表裸露外,對周邊環境未造成負面影響。配套的石材加工企業布局合理、管理規范、生產有序,共擁有石材加工組合鋸2000多臺,每天加工石材10萬立方米。園區內企業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荒山亂石變廢為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特別是打出了風靡全國的隨州黃金麻石材品牌,產品銷售覆蓋國、內外,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現在已發展成為以花崗巖板材、異型材為主體的完整產業體系。目前,隨州地區花崗巖石材產品遍銷全國各地,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
保護環境、綜合治理、綠色發展
隨州石材工業園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綜合利用石材資源,標本兼治進行環境治理。各石材企業嚴格按照環保、安監、國土資源、林業等部門的有關標準進行達標,把治理工作的每一個細節落實到位,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實現工業用水零排放。投資5億元,建設廢水處理站15座,廢水沉淀池350座,各企業普遍建設了大切沉淀池、磨光循環池和雨污分流溝,將切割、清洗、打磨產生的廢水進行凈化,實現循環利用。二是投資2億元新建礦渣堆放場50多處。三是廠房、車間普遍實行降噪、除塵設計,粉塵普遍采用噴水回流沉淀填埋綠化處理。四是開展石粉治理。各石材生產企業均配備了集沉淀、濃縮、壓濾除碴為一體的污水處理系統,對石粉進行壓濾處理,將液態石粉轉化為干石粉,實行石粉處理的無害化。現在走進產業園內,盡管石材加工設備晝夜運行,廠區環境依然干凈,沒有刺鼻粉塵,園區面貌煥然一新。五是聯合整治。各石材企業密切配合,協同行動,開展聯合巡查促整治。規范處理生產垃圾,進行廠區綠化美化,建立臺賬登記制度,形成長效治理機制,石材加工業實現了有序、規范發展。
另一方面,堅持在開發中進行保護,實行發展與規范的有機結合,石材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治理礦山環境。在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嚴格管理下,石材企業在開采礦山過程中,嚴格按照行業管理要求,加強礦山環境治理。一是每個礦山都建立了沖洗站,每條路口都配備了沖洗設施,對運輸荒料車輛全部進行沖洗,讓車輛干干凈凈進出礦區。二是建設集中處理的大型廢水處理站,新建了三和店礦區、聯華礦區大型圍水壩、擋渣壩。投資9000萬元,引進意大利先進廢水處理設備,礦山廢水得到凈化,實現廢水循環使用。三是扎實開展礦山復土復綠。在前階段投資2800萬元、植樹10萬多株、恢復植被1500多畝的基礎上,石材商會進一步按照市、縣、鄉鎮黨委政府關于復土復綠、整治礦山的工作要求,多次召集各企業負責人進行部署,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加大力度,全面推進。于今年2月20號在旭輝公司的礦點召開了現場會,以點帶面、推廣經驗、查找差距,全面推進復土復綠工作。截至目前,吳山和萬和礦區投入復土復綠的挖掘機、裝載機、翻斗車等機械設備700多部,動員組織工人3000多人上山,種植草籽7.25萬多株,總計投入資金1.396億元,礦山復土復綠取得初步成效。同時,進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硬
化吳山和萬和礦區道路。投資1.1億元,建設唐王店至吳山鎮、吳山鎮至三和店、吳山鎮至新集村的道路,暢通經濟主動脈。通過對礦山和礦山周邊的環境治理,既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又改變了村容村貌。
建礦一處、造福一方、共享發展
隨州地區石材業的發展,不僅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同時帶動了地方百姓就業、三產發展、脫貧致富。過去的荒野山谷現在變成了現代化繁榮城鎮,當地居民住上了樓房,幾乎家家擁有兩部車,大車跑運輸,小車出行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時,為共建和諧社區,隨州市石材商會還組織16位企業家兼任村名譽主任,石材企業累計出資5億多元開展助學興教、村企共建、抗洪救災、筑路架橋、通電通水等公益事業,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過去的窮鄉僻壤,現在是車水馬龍、廠房鱗次櫛比,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近年來,隨州石材工業園積極制定領跑標準,全力打造綠色和諧礦山。園區內各個企業團結一心,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立志做大做強隨州石材產業,創造出了“六抓六實現”的過硬經驗。
——抓開采區廢水攔截治理,實現水質綜合達標。隨州石材工業園組織各生產企業在礦區水系集中區攔截治污,在吳山和萬和兩鎮礦區集中的下游地段修建兩座攔污壩,可攔截儲蓄污水1830萬立方米,配套建設兩座日處理3.5萬噸的污水凈化處理站。各企業在礦區內的水系分散區攔截治污,新建分散攔水壩58處,配備污水凈化處理設施。同時,創造條件租用水庫攔截治污,并探索出了一系列廢水治理新方法。他們對礦山攔水治污創造性采取第三方運營模式,將污水凈化業務,交予有資質、專業性強的福建凌志德美環保工程公司運營處理。經監測顯示,吳山鎮、萬和鎮出水水質可達到飲用水源標準。
——抓加工區廢水綜合治理,實現污水“零排放”。隨州石材工業園采取有效措施,在企業廠區實行“雨污分流”,在企業廠區或車間內單建污水處理間并做好防滲和遮雨措施,在生產車間內圍繞車間內墻四周建設污水匯集渠道和人員清洗設施,凈化廢水實現循環利用。生產廢水由污水匯集渠道流入污水處理間,處理間內設置鋸泥水池、沉淀池,生產廢水先進入鋸泥水池進行儲存,然后經沉淀處理水、泥分離后,鋸泥集中填埋,水流回用于生產,實現了園區工業廢水大循環、零排放。
——抓道路硬化和灑水降塵,實現粉塵“不下山不出園”。兩大園區配備灑水車136輛,定時灑水降塵,每天巡回灑水3~5次。加強道路硬化、綠化,僅吳山一個鎮,累計投資1.3億元硬化、綠化道路60多公里,通道綠化植樹20余萬株。萬和鎮的企業投資600萬元建設兩座車輛沖洗站,對進出礦區車輛沖洗降塵,有效控制礦區道路揚塵。各企業的加工車間內,鋸、切、磨等工序全部采用濕式作業,園區基本做到了石材粉塵“不下山、不出園、不進鎮”。
——抓車間物理隔音,實現加工噪音不擾民。各加工企業優先選用低噪聲型設備和裝置,并給高速運轉設備的基座安裝減振裝置。合理規劃車間布局,加大科技力量,降低加工噪聲,設備運行確保封閉狀態。此外,綠化廠區和廠外邊界,發揮綠化植被的吸聲隔聲作用。
——抓固體廢料治理,實現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近年來,隨州石材工業園累計投資2億多元,新建礦渣堆放場50多處,在廢石堆場修建攔石壩、排水溝、擋石墻,在采礦點建設多級攔渣壩,控制砂石下泄。各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開發精美建筑裝飾品、園林裝飾、小工藝品,由生產大荒料、大板材等初級品,向高檔化、異型化、超薄化和微型化方向發展,將開采出的石材“吃干榨盡”。在此基礎上,石材工業園引進長虹環保等配套企業,利用鋸泥、廢石生產人造板、蒸汽磚等,年消化鋸泥、廢石50萬立方米,有效提高了石材廢料的綜合利用率。
——抓礦山復綠建設,實現高標準驗收和專家推薦。現階段,礦山復綠是業界公認的難題,沒有明確的操作規范和標準,現成的模式和經驗較少,隨州石材工業園不等待、不觀望,高標準,嚴要求,主動探索,提出“以超越全國同類礦山最好的標準”為目標來推進礦山植被恢復工作,先后投入重金,購置各類機械設備5350臺(套)、投入勞力2.47萬人次,整治平臺、清理邊坡318個,覆土9140畝,復綠9010畝,樹苗成活率90%以上。已經復綠的礦區,人工種植的樹草郁郁蔥蔥,真正留住了一方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