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鼓勵和支持地方探索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新模式,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在創建主體方面,《通知》指出,直轄市市轄區和副省級市、地級市均可申請創建示范區,距離相近、產業關聯度高的城市可聯合申請創建示范區。申請城市(群)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配套體系相對完善,在建設國家級新區、國家級開發區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產業集聚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二產業創新支撐能力強,科研院所和創新人才集聚,擁有一批較高水平的創新企業、載體和平臺,協同創新體系較為完善;三微觀政策支撐體系比較靈活,市場發展環境好,能夠有效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國新未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光瑞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知》提出“距離相近、產業關聯度高的城市可聯合申請創建示范區”,結合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來看,意味著國家打破行政區域化的決心十分強烈,未來將會鼓勵更多的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落地。而地方政府在發展本地經濟過程中,也應注意到這一變化,不應把經濟發展局限在自己管轄的范圍,而是更應該從產業發展規律本身出發,綜合考慮內外部要素實現協同發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從《通知》提到的國家級新區、國家級開發區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來看,長江經濟帶、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區域的制造業發達地區會率先成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同時,結合提到的‘統籌考慮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和特色’,在遼寧、湖北、陜西等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工業重鎮,也有很大的幾率入圍第一批‘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徐光瑞表示。
組織實施方面,《通知》提出,要加大支持力度,統籌用好各類政府資金和產業基金,加強各類資金計劃銜接,確保發揮更大效益,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實施普惠金融服務,國有商業銀行成立的普惠金融事業部要著力在示范區探索積累經驗;發揮財政擔保體系作用,更好支持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