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曾降低了體制成本,中國經濟因此崛起,而不斷上升的體制成本,現在卻成為阻礙制造業(yè)發(fā)展的關鍵,GDP和勞動力價格遠不如稅收、社保繳納和政府收入漲得快。體制成本是中國經濟的決定性變量...
改革曾降低了體制成本,中國經濟因此崛起,而不斷上升的體制成本,現在卻成為阻礙制造業(yè)發(fā)展的關鍵,GDP和勞動力價格遠不如稅收、社保繳納和政府收入漲得快。體制成本是中國經濟的決定性變量,體制成本降,經濟增;反之亦是。曹德旺去了美國,還對比了中美制造業(yè)的成本,將中國實體經濟的現實問題推向風口浪尖。
中國從1978年到2008年連續(xù)30年,平均GDP增長將近10個百分點,2009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過日本;2010年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2013年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
1、改革降低了體制成本,這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關鍵
經濟會發(fā)展起來,會高速增長,我們來分解它的因素,關鍵就三個東西:
第一,長期貧窮形成數目巨大的廉價勞動力。
我過去研究農業(yè),經常犯愁的是這么多剩余勞動力怎么辦?誰來雇傭他們?有什么力量可以把他們拉到市場?怎么算也算不出好辦法。
一改變開放,發(fā)現辦法來了了,國外有資本有技術,可以和你這個又多又窮的最大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這是中國經濟能夠起來的一個要件。
第二、改革降低了中國的體制成本。
光成本低、人力便宜不行,不能自動變成產品,如果腦子里面有很多固化的東西,把手腳捆住,思想不解放,體制不改革,就會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所以中國經濟能起來的第二條重要經驗就是改革。所謂改革,就是用實踐檢查哪些做法、哪些政策、哪些法律、哪些紅頭文件是束縛了生產力的。
把這些束縛生產力的東西解開,所有經濟組織運行的體制成本,也大幅下降。
我們過去學蘇聯(lián)模式,人便宜,但是體制貴。貴到很多東西我們看到市場上缺,但是我們也不能做反應,不建立國有體制,誰也別動。
這套東西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步一步地給解開的。國家就是這個國力,如果還要捆住自己的手腳,就永遠不可能發(fā)展起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逐步解開手腳,動員大家一起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了民營經濟、中小企業(yè)。這是中國能起來的第二條關鍵因素。
第三條很重要,就是中國人善于學習。
體制成本低,加上勞動要素成本低,這個經濟是不是就能發(fā)展起來呢?如果你的勞動力沒有一定的質量,還是不行。
那這個質量靠什么來?靠學習。
這個不讓干,那個不讓干,所以啥也不會干。像我從小用到大的暖水壺,幾十年不變的鐵殼,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創(chuàng)新、更迭。你不改進,東西怎么會越做越好呢?
我80年代跟著杜潤生老先生一起工作,先生雖然是老干部,但是思想很開放,帶頭去廣東去看,廣東那個時候剛開放,離香港近,很多東西進來。
這么大的一個老干部,看見一款電風扇,回來以后眉飛色舞地和我們形容,這個電風扇可以在蚊帳里面吹,腳一踢就停,扶起來就轉。
這背后是什么?人的好奇心和學習心。
中國人窮是窮,但是肯學習,來了好東西,就有很多人琢磨怎么回事,琢磨來琢磨去,剛開始就是仿制,國際上很多國家說我們不重視知識產權,但是每個國家都會經歷一個模仿的階段。
學習能力是一個國家經濟后來居上非常重要的一點。
所以,中國就是靠這三個要素起來的,曾經窮得不堪回首,只要一開放,有信息來,有技術來,有機會來,有市場來,經濟迅速騰飛。
2、當年改革降下來的體制成本,重新漲上去了
那市場為什么來?很簡單,物美價廉,成本競爭力。這就講到中國經濟的特點,到今天為止,我們主要靠成本優(yōu)勢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好也罷,壞也罷,這是特征。
如果你用30年為尺度來看,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發(fā)生了難以想象的變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美元,增長到今天的8000美元。我們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距離越靠越近。
但我們內部也有問題,在這30年,雖然知識密集型產業(yè)的收入增長很快,但是增長更快的是權力收入。我們目前這個體制,政府的權力就是比別的國家要大,且缺乏監(jiān)督。
最要命的是,我們當年通過改革降下來的體制成本,重新漲上去了。
說起中國經濟以及成本上升,都會說勞動力價格漲得太快了,然而看上面的表格,大家就知道,勞動力價格也就是工資,漲得跟名義GDP差不多。
漲得最快的是什么東西?稅收,法定的社保繳納,政府收入。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反腐以后,我們才看到,吃掉了多少錢。那些賄賂,全是我們國民經濟的成本。
經濟增長快、收入增長快,成本優(yōu)勢就丟了,你原來就是靠成本優(yōu)勢吃飯的,最要命的是我們這個體制成本升得太快。
所以,國民經濟從那么差的狀況走到今天,只發(fā)生在一代人之間,我們引以為豪。現在經濟下行,出路是什么?當你的獨到性優(yōu)勢還不明顯的時候,你還得往成本優(yōu)勢使勁下注,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事,就是繼續(xù)體制改革。
因為體制成本是中國經濟的決定性變量,體制成本降,經濟增;反之亦是。
3、管制不改革,城市就沒希望
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一定要有規(guī)矩,并且規(guī)矩要有自我再生的能力,而這個過程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參與。
城市需要自由的發(fā)展空間
城市的內涵是密度,人往人多的地方靠,在一個不大的空間里所有人都在活動。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所有人的活動都有干擾,我的活動會影響到你,密度越高,這個挑戰(zhàn)就越大。
這類問題的處理要有一定的規(guī)則,城市社會比鄉(xiāng)村社會更嚴格、更復雜。處理問題時這個規(guī)則一定會有滯后性,隨著技術、經濟、觀念的變化,這些規(guī)則是不是應該相應地改變?
這個問題對一個城市是否能健康發(fā)展是有影響的。
這里面涉及幾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強調要嚴格管理,這樣城市就沒有多少自由可言。另一種看法,城市雖然有嚴格的規(guī)則限制,但是還是要保障自由。因為城市社會面臨很多的問題,沒有誰可以事先完全知道怎么處理。
如果在城市的發(fā)展當中,僅僅強調自上而下的規(guī)則、法治,不強調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企業(yè)家精神,找不到這個平衡點,即使這個城市有一個規(guī)則,但是它是僵硬的,不適合長遠的發(fā)展。
我自己偏向后一種看法,我認為城市還是需要自由的,如果沒有遷移的自由就沒有城市,這個問題到今天還沒有完全解決。不準土地流轉、資金流轉、技術想法流轉,就不會有城市的形態(tài)。我們必須承認自由要以不妨礙他人自由為前提,處理復雜的問題時,要保障各方面的因素,我們要增加很多以往經驗的知識。
這個學期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1916年紐約市開始實行分區(qū)制,通過了全美第一個全面的分區(qū)制法規(guī),今年正好是第一個城市規(guī)劃法通過一百年。在訪問期間有很多總結、回顧和討論的問題,以及梳理紐約這個城市的發(fā)展變化。
城市發(fā)展沒有管制不行,沒有管制改革更不行
我今天講講為什么管制改革很重要,沒有管制不行,沒有管制改革更不行。
1916年美國的新興行業(yè)都在發(fā)展,紐約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人口密集,樓越蓋越高。樓高了之后會出現問題,就有經濟學里講的鄰里效果,太高之后影響別人,鄰居見不到陽光,最后這個問題可能會變成社會沖突,而且會挑戰(zhàn)原來土地所有權的概念。
這種沖突怎么解決,就誕生了1916年的分區(qū)制,當時分為居住區(qū)和商業(yè)區(qū)。分區(qū)之后,對樓房的建設高度都有嚴格要求。人口集聚,開發(fā)商再想加高怎么辦,地價貴就分攤地價。1916年當時想了一個辦法,商務區(qū)的樓房到一定高度后就要收縮,往里抽一個尖頂,目的就是讓陽光、空氣灑到街道上來,不要因為你有高樓,讓你的鄰居永遠見不到天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還會發(fā)生。技術、電梯、通訊都在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就要求1916年通過的法律開始調整。為什么說企業(yè)家精神很重要,因為法制就是守法,寫什么就照著辦,這里面會喪失未來發(fā)展的動力結構。總要有些人會例外,法制是過去定的,今天有新的情況能否變通一下?
這個標志事件就是當時美國的一家公司要蓋一棟樓,設計師是德國人,是包豪斯學校的總監(jiān)。包豪斯學校的特征就是簡潔和實用,不要那些花里胡哨。這樣的要求跟1916年的分區(qū)制法規(guī)是沖突的,樓房超過2.5倍再蓋高,就要往里縮,縮了之后就是觀賞性的,沒有功能。
如果沒有功能,對包豪斯學派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長期戰(zhàn)亂的原因,大家對方方正正、線條清楚的建筑物覺得踏實,另外戰(zhàn)后大量人口需要住在永久性的建筑里,去掉花拳繡腿和裝飾,就變成了潮流。
這個矛盾怎么解決?蓋房子的業(yè)主找到一個妥協(xié)的辦法,當年要房子縮回去就是讓陽光進來,那用別的辦法讓陽光射進來就可以了。這個地只蓋一半,剩下一半開放給紐約市民作為公共廣場,但是蓋的房子要高一點。
這個樓是1958年蓋的,談判非常辛苦,后來這個樓成為紐約地標,因為門口有一個小公園對所有紐約市民開放,因為這個小公園,整個帕克大道都發(fā)生了變化。此時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想法、新變化,紐約市當局基于這個案例修訂了1916年的法規(guī),這個規(guī)劃法非常重要,作為經濟學家更是值得學習。
建筑商增加一平方米向公眾開放,上面就可以增加10平方米的建筑,向公眾開放,來換一個更高的開發(fā)空間。這樣就把容積率控制的很好,市場的需求、業(yè)主的利益、公眾的利益,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我概括一下自己的看法。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一定要有規(guī)矩,這個規(guī)矩一定要有嚴肅性,但是隨著技術、生態(tài)、觀念的變化,規(guī)矩要有自我再生的能力,再生能力離不開世界各方的參與,不能因為某個信息來源就把事情定了,一定是多方互動。
我去參觀紐約博物館時發(fā)現,很多市民參加了城市建設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市民參與城市設計的規(guī)則,總體來說就比較容易自覺的遵守。這樣才能在秩序和動力,活力和有序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本文作者介紹: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