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1949年到2009年,中國經濟經歷了兩個30年。第一個30年的主題以政治穩定為主,第二個30年,則是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認為,未來30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將低于5%,而金融...
從1949年到2009年,中國經濟經歷了兩個30年。第一個30年的主題以政治穩定為主,第二個30年,則是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認為,未來30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將低于5%,而金融行業在第三個30年中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短期內已經進入到震蕩階段。為什么這樣說,我們看匯豐中國PMI指數,2011年開始中國進入了三輪經濟震蕩。基本表現是,上半年的時候指數是下降的,下半年的時候因為投資的增加,PMI又開始上升。這是經濟震蕩的表現。
未來中國經濟將如何發展?我們不妨看一下日本的例子。日本經濟在1970年到1989年經歷了飛速發展的20年。在這20年中,日本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整整翻了一倍。
再看中國最近20年的情況。廣義貨幣供應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3年的100%,到2013年發展到200%,這與日本上述階段是何其相似。從概率上說,我們沿著日本曾經的發展曲線發展,是非常可能的。
我們看日本經歷了什么?日本經歷了失去的20年,在這20年中日本經濟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修復。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不同,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國家體制不同,但縱使有多個不同,經濟發展的內核規律卻是相同的。在經歷震蕩之后,經濟發展將進入緩步增長階段,一般來說調整的周期至少要10到20年。
日本在調整期采取了哪些重大的策略呢?日本的第一個策略是擴大內需,變外貿出口主導型為內需導向型,但其至今為止內需仍然是不振的。第二個策略則是對外投資,日本從商品出口型轉向資本輸出型,中國目前也在采取這樣的經濟對策。
但調整的周期可能超出想象,第二個30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未來是否仍會沿著這個線性繼續向上發展呢?我們的答案是不。我們稱之為線性增長假設陷阱。
為什么說是陷阱?我們的判斷基于如下的一些原因。能源消耗不可持續,這是最關鍵的因素。中國過去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增長,消耗了全球近半數以上的重要資源和能源,我們消耗了全球煤炭的40%、全球水泥的50%、全球鐵礦石的60%、全球油氣增加量的70%。
從能源繼續消耗來說,我們不可能再消耗全球百分之百的能源,這是非常簡單的邏輯。這就驗證我們將從線性增長進入到震蕩階段,震蕩階段之后開始進入緩步下滑階段。
根據我們樂觀的估計,中國未來30年經濟平均增長會低于5%,這已經是較為樂觀的估計。我們預測接下來國家采取的政策仍會是降息與減稅,另外則是刺激消費。
經濟震蕩,無論怎樣都會著陸。日本和美國對此采取了不同的經濟策略。日本采取的是軟著陸的策略,這比較符合亞洲人的感情色彩,但成效卻有限。美國在經濟危機時期通常采取硬著陸,該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這對經濟的沖擊很大,但長期來說則是有益的。
目前中國有1034萬家企業,20%的企業虧損,20%的企業處在虧損邊緣,依賴政府各種補貼等,未來這些企業的生存能力我認為是堪憂的。
中國的中小企業甚至面臨著生存危機。按照日本1989年后的經驗,其中型企業幾乎消失殆盡,但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卻沒有危機意識。
我們認為,當經濟增長、復蘇的階段,可能每一個點都是買入的點,但是當經濟震蕩、經濟下行、經濟簫條的時候,每一個點卻都是賣出的點。對企業家來說,這一階段,最好是角色回歸,不要只想做“投資人”。
(張蘭丁 作者系矽亞投資副總裁,由本報記者胡世龍根據作者在矽亞投資2014年財經年會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