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地方GDP主義的驅動,中國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產能過剩的經濟周期。有分析稱,產能過剩成中國經濟“核威脅”。而近期房地產投資減速更讓這個“核威脅&...
由于地方GDP主義的驅動,中國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產能過剩的經濟周期。有分析稱,產能過剩成中國經濟“核威脅”。而近期房地產投資減速更讓這個“核威脅”明顯可見。無論是屬于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制造,還是新興產業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以及造船和鋼鐵業中高端產品的硅鋼,均被業界公認為“產能過剩”。本文主要對中國9大產能過剩行業的“過剩”情況進行了分析,具體如下:1.鋼鐵業。目前,中國鋼鐵業雖然面臨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但國內企業的增產意愿仍然旺盛。據中聯鋼網統計,2014年,中國將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雖然與2013年新增加的7000萬噸相比減少了約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況下,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據悉,鋼鐵制造行業產能過剩已持續好幾年,在2007年前,粗鋼產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產能利用率整體下了一個臺階,再也沒有回到80%,即長期產能過剩的體現。
2.煤炭業。從2010年開始,我國煤炭行業的經營困境一直未得到緩解。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煤炭行業虧損面已高達80%左右。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7月24日,19家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的煤炭企業,有8家煤炭企業凈利潤虧損,有14家煤炭企業凈利潤同比下降。其中,煤氣化預計上半年虧損3億~3.3億元;神火股份預計上半年虧損3.4億~3.7億元;而國投新集更是預計上半年虧損6.5億元,同比下降594.50%。而對于虧損的原因,多家煤炭企業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場產能過剩,煤炭價格不斷不跌造成的。2002年,中國原煤產量僅為15億噸。2011年時,中國原煤產量達到35億噸;2013年10月21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表示,“十一五”以來的7年間,全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萬億元,累計新增煤炭產能約20多億噸;截至2012年底,全國現有煤礦總產能約39.6億噸,產能建設超前3億噸左右。
3.平板玻璃。平板玻璃是中國政府認定的五大嚴重產能過剩行業之一。據中國的證券公司國泰君安證券統計,中國全境已有290條平板玻璃生產線,2014年預計還將新增42條。由于中國房地產行情萎靡不振,當前平板玻璃行業庫存正快速膨脹。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開始通過出口來謀求生機。中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4月,我國共出口平板玻璃17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1.4%,出口額增至了1.32億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4倍。主要出口地為東南亞國家,隔熱性能優良的高性能建筑玻璃似乎實現了出口增加。
4.水泥。我國水泥行業早在2003年就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當時立窯等落后產能的產量占總產量的78%,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占22%,主要任務是淘汰落后的立窯產能過剩。到2012年,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占水泥總產量已達90%,在房地產業和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需求推動下,眾多行業紛紛涌入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風險不斷積聚。從2013年年初開始,中國在建和擬建的生產線還有220條,熟料產能是2.8億噸,折合水泥產能是4.5億噸。如果這些生產線全部建成,水泥產能大概要達到35億噸,而“十二五”規劃中確定的水泥需求量大約是22億噸。如果在建、擬建線項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產量比例測算,水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將進一步降低為62.9%。
5.電解鋁。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實際生產電解鋁2194萬噸,過剩率超過30%,產能過剩甚至超過了鋼鐵行業。目前,我國鋁價已經回到了25年前的12000元/噸左右,但當時電價僅0.1元多,人工成本和勞務材料等也大大低于當前,在這種情況下全國電解鋁企業賬面幾乎很難贏利。中國鋁業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報顯示,該公司當季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虧損21.57億元,虧損額同比增加11.81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電解鋁主要產品的價格下滑。據高盛測算,以現金成本計算,中國約有50%(合1100萬~1200萬噸)鋁產能處在虧損狀態,相當于全球總供應的25%左右。只有實際減產規模能夠達到100萬噸,鋁價的中期前景才會轉好。
6.船舶。《2013年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占全球市場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已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這“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國有過半船舶企業卻是接近“零”接單。截至2013年三季度的1168萬修正總噸接單量都集中在中國69家船舶企業中,其他80多家企業則均未斬獲,有些甚至已經處于停工狀態,且訂單主要集中在大型船舶企業手中,中小船舶企業獲得的訂單少之又少,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而即使大型船企,也避免不了虧損的結局。2001~2006年,中國造船產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6年,中國造船業接單量首超日本,2007年迎來歷史性一刻,造船訂單與世界造船霸主韓國只有0.3%之差。
7.光伏。2013年,天則經濟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預計,除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外,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產能過剩,如太陽能電池產能過剩達95%。據悉,2010年,全球前五位的太陽能組建供應商來自中國的企業就占到了4位。
8.風電。天則經濟研究所報告指出,風電設備產能利用低于60%。與光伏產業類似,風電設備同樣經歷著“過山車”。前幾年,隨著中國風電產業的迅速發展,眾多企業一窩蜂地進入風電制造行業,從2011年開始,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年均增長率開始出現負增長,突然的“剎車”使國內風電設備40%以 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業內人士稱,現在風電行業是全面虧損,做得越多,虧得越大,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的話,整個產業都會崩潰。而盲目的跟風令企業無暇 東顧,耽誤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時間與投入。以海上風電為例,跟國外的海上風電相比,我國在海上風機的制造方面缺乏核心技術。目前,我國有15家風電設備制造商在做5~6兆瓦風機的研發工作,其中有5、6家已經生產出樣機,并實現裝機,大部分企業還處于研發階段。在這些企業中,真正用自主技術來進行研發的企業并不多,大部分企業還是依賴國外的技術。這也是其他產能過剩產業的通病。
9.石化產業。目 前,國內石化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普遍,傳統產業和部分新興產業情況嚴重,“十二五”后兩年產能過剩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稱,除少量的有機 產品和專用化學品外,從無機化工原料、農用化學品、橡膠制品到煉油以及大部分有機原料和合成材料,包括部分化工新材料,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初步估 算,產能過剩行業銷售收入合計占全國石化、化工行業總銷售收入的60%以上。而在2008年以前,僅有甲醇、聚氯乙烯等少量的行業產能過剩。而目前,各行業仍有大量在建產能,預計2014、2013年將陸續投產。石化聯合會預測,煉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純堿、電石等行業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產能過剩更加嚴重;氟化氫行業產能利用率達到54%,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產能仍處于極度過剩狀態;PTA、甲醇、燒堿產能利用率也有所提高,但產能過剩仍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