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發布了《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2年本)》(以下簡稱《轉移目錄》)。《轉移目錄》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政策措施,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針對區域工業經濟發展提出的一項綜合性、指導性的產業政策。《轉移目錄》著眼于解決產業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產業承接地之間盲目競爭、產業無序流動和落后生產能力轉移等問題。對于建設和完善東中西部地區良性互動、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工業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轉移目錄》從提出到制定完成前后經歷了大約三年的時間。制定過程中,全面調動了各地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力量,充分發揮了國家級行業協會(聯合會)專家團隊的作用,反復征求了宏觀經濟、區域經濟以及各行業專家學者的意見,并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大金融機構的肯定與支持。
《轉移目錄》歷經數十稿,在不斷修改完善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了“四個結合”的原則。一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與地方發展需求相結合,各地發展的重點產業與國家區域規劃相銜接,具體發展產品方向體現了地方的需求;二是堅持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相結合,既依托現有基礎加快產業升級,又發揮資源稟賦等優勢提出承接發展的方向;三是堅持產業分工與區域協作相結合,主要體現在相鄰區域的產業既錯位發展,又形成產業鏈;四是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即《轉移目錄》突出對方向的指導,不干預具體的產業轉移項目,充分尊重市場的主體地位。
《轉移目錄》著力推進現有產能的布局調整和優化,主要對15個傳統行業提出了轉移的方向和重點,并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出臺的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文件及《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進行了很好的銜接。《轉移目錄》既體現了區域的特點,又落實到具體產業發展承接載體,指導性強,可操作性強。一是針對國家區域戰略確定的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區域,分別明確了發展方向;二是按照省(區、市)分行業提出承接發展的重點,并明確落實到具體的產業帶或產業園區(集聚區)。整個目錄定位合理、信息豐富,對區域經濟發展實施分類指導、特色突出。
貫徹落實好《轉移目錄》,將對推動各地產業有序轉移、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發揮重要作用,也將有力推進工業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和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我部將著力協調推進土地、環保、信貸等政策與《轉移目錄》形成一致取向,通過政策的協同配合支持重點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
產業轉移指導目錄
(2012年本)
前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業轉移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多次對加快推進產業轉移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有關規劃和文件中也多次要求相關部門完善政策措施,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及國家有關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文件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2年本)》(以下簡稱《轉移目錄》)。
制定《轉移目錄》,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推進產業有序轉移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制定《轉移目錄》,致力于為要素合理流動指明方向,引導東部地區騰出空間發展高端產業,推動中西部地區承接轉移,提升產業水平,發展特色產業,形成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二是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的需要。主體功能區戰略將國土空間劃分為不同功能分區,并要求在政策上區別對待。為此,工業領域需要根據各區域資源稟賦、開發潛力、環境容量等條件,對產業發展實施分類指導。通過《轉移目錄》明確各地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產業區(帶)和優先承接發展的產業,引導產業流向比較優勢更突出的區域,推動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實。三是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的需要。近年來,各地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本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但是,跨區域的產業轉移缺乏統籌協調與政策指導,存在盲目轉移和無序承接的現象。制定《轉移目錄》,有助于明確方向,指導區域間錯位發展,推動產業轉移從無序走向有序。
《轉移目錄》制定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為目標,貫徹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強化產業分工,推動區域合作,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全面構建特色鮮明、集約高效、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區域工業發展體系,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為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轉移目錄》著力強調對產業轉移的引導性、體現區域產業發展的差異性、與現行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是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的行動指南。其引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明確各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門類,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分別提出了各省(區、市)優先承接發展的產業,并按照優先發展的次序排序,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各有差異;一致性主要體現在各地產業發展定位與“十二五”規劃綱要、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文件、地方“十二五”相關規劃等進行了有效銜接。
在制定《轉移目錄》過程中始終堅持“四個結合”的原則,以達到引導性、差異性和一致性的要求。一是堅持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與地方發展需求相結合。在工業發展導向上,既體現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提出的原則和方向,又吸納了各地“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產業發展總體思路。二是堅持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相結合。其中各地優先承接發展的產業方向,既基于現有產業基礎,又充分考慮了各地在礦產資源、交通區位、物流條件、技術人才、土地成本、環境容量、產業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三是堅持產業分工與區域合作相結合。既著力突出各地區產業特色,又強調產業鏈的配套銜接,推動區域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形成產業集聚、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四是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充分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通過加強政策引導,使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能夠順利承接和發展,不具備發展潛力的可以通過市場競爭調整和退出,落后產能無法轉移和流動,形成健康、合理、有序的產業轉移環境。
《轉移目錄》共五章。第一章按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確定的四大板塊,分別提出了工業發展的總體導向。東北地區著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東部地區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積極承接國際高端產業轉移。中部地區著力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加快承接國際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壯大優勢產業,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西部地區著力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重點承接東中部轉出的相關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地和產業集聚區。
第二至第五章,分別是東北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按照四大板塊實施分類指導,《轉移目錄》既明確了轉移的方向,還落實到了具體的承接載體。各章首先提出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即區域內主要產業帶或集聚區,同時指明了各區(帶)的發展重點;其次明確了產業轉移的方向,按省(區、市)分別提出優先承接發展的產業目錄。這是《轉移目錄》的核心內容,共涉及15個行業。行業順序按照各省(區、市)優先承接和發展的需求排列,引導地區之間差異化發展。
行業條目主要采用了行業概括和產品列舉兩種表述方式。為了更好地體現地區產業特色,具備某個子行業發展條件的,用行業概括方式表述;只具備行業中一個或多個特色產品發展條件的,用產品列舉方式表述。
《轉移目錄》中涉及的行業和產品,在辦理項目建設手續時應按照現行產業政策的規定執行。
《轉移目錄》制定過程中,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給予了積極配合和支持,各有關行業協會(聯合會)和各領域專家學者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轉移目錄》征求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意見,得到了相關部門和機構的積極肯定。經過認真研究,各方面的修改意見基本得到采納。
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根據產業發展態勢以及產業轉移工作需要,適時對《轉移目錄》進行修訂調整。
第一章 全國區域工業發展總體導向
按照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在主體功能區戰略框架下,綜合考慮能源資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優化工業生產力布局。支持依托國內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重大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鼓勵沿海地區積極承接利用進口資源和技術的重大項目。以產業鏈為紐帶,以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為主要載體,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建設一批承接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合作的典型示范園區。
(一)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東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重化工業基礎雄厚,產業技術和人才集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工業經濟發展優勢。重點承接發展的產業方向:
原材料工業:穩定現有鋼鐵產能總量,推動航空航天、新能源、高速鐵路等新興產業所需特殊鋼的開發和生產。綜合開發利用多寶山銅礦等資源,積極發展銅、鋁深加工產品。重點推進乙烯和芳烴產業發展。結合現有石化企業搬遷改造,建設石化產業基地。利用遼寧菱鎂礦、吉林硅藻土、黑龍江石墨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非金屬礦及深加工產業。
裝備制造業:以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為中心,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檔機床、盾構機等大型成套裝備基地,軌道交通及關鍵零部件等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以沈陽、長春、哈爾濱為龍頭,做強汽車產業。以大連、葫蘆島為重點,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以沈陽、哈爾濱為依托,建設航空及發動機產業基地。
消費品工業:依托松嫩平原、兩江平原、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地區特色種植養殖業,建設特色農副產品、林下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發揮化纖等原料優勢,適度發展下游產業用紡織品。推動醫藥產業向哈爾濱、本溪、通化等地專業園區或基地集聚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以大連、沈陽為依托,發展集成電路、數字視聽、通信電子、半導體照明(LED)、新型電子元器件、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軟件及服務外包等產業。加快發展裝備制造、冶金、石化等領域應用電子和應用軟件產品。推進長春光電信息產業集群建設。
(二)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七省三市。東部地區區位條件優越,面向國際、輻射中西部,是全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重點承接發展的產業方向:
原材料工業:推進長三角地區鋼鐵工業集約發展,加快高端鋼鐵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推動河北和山東鋼鐵產業兼并重組,減量調整區域內產業布局,提升產品檔次和質量。加快建設湛江鋼鐵精品基地和福建寧德鋼鐵基地。開發高附加值有色金屬新材料,引導銅加工提升裝備水平。發展壯大再生銅、再生鋁基地。依托沿海口岸優勢,打造鎮海、惠州世界級煉化一體化基地,建設曹妃甸、古雷、連云港等石化基地,在天津、青島、秦皇島、湄洲灣、湛江、茂名、洋浦等地適當發展大運量的臨海臨港重化工業。提升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的競爭優勢。著力推進高端建材和新型建材產業發展。加快資源型傳統化工產業、建筑衛生陶瓷產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檔數控機床、電力裝備、工程機械、環保裝備等產業,建設一批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以上海、南京、常州為重點,做強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全面提升汽車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壯大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做強一批乘用車、大中型客車生產基地。以上海、南通、舟山等為重點,打造世界級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配套產品產業集群。以天津、青島、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建設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聚集區。壯大北京、天津航空航天產業規模,加快發展衛星導航系統、遙感、飛機總裝及零部件制造等產業。
消費品工業:積極發展醫藥產業,做優家用電器、紡織服裝、食品、造紙等優勢傳統產業,建設行業共性技術開發平臺,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向產品研發、設計等環節延伸,加工制造環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發展。積極發展現代紡織業,以提升檔次和打造品牌為重點,建設國際紡織及服裝設計制造中心,形成一批現代紡織產業集群和總部基地。壯大海南國際旅游島特色食品等產業,建設中國—東盟熱帶農產品加工物流中心。加快北京、石家莊、上海、泰州、杭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壯大一批醫藥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創新藥物、生物醫藥、現代中藥。以廣州、上海
臨港新城、鹽城、寧波、舟山為重點,加快海洋生物產業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平板顯示、微電子、光電子、新型電子元器件、下一代互聯網及高端通信設備、半導體照明(LED)、數字視聽、信息安全等產業。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研發設計與生產中心,建設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重點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園區,加快建設天津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青島家用電子產品基地、福廈沿海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三)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產業門類齊全,市場需求旺盛,集聚和承載產業的能力較強。重點承接發展的產業方向:
原材料工業:依托現有企業,在不增加產能基礎上加快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鋼材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進一步推動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引導鋼鐵產能向沿江和資源地集聚。建設山西、河南煤電鋁一體化和鋁精深加工基地,鷹潭、銅陵銅精深加工基地,贛州鎢和稀土精深加工產業基地。推進濟源、太原、運城、鶴壁等地鉛鋅、鎂等精深加工。建設郴州、株洲、衡陽等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加快煤化工產業升級,積極推進煤化工產品深加工。在山西、安徽、河南高硫煤和劣質煤產區合理規劃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建設全國重要的煤化工產業基地。依托武漢、岳陽、安慶、九江等地石油化工產業基礎,建設中部地區骨干石油化工基地。做強湖北高端磷酸鹽深加工和江西有機硅產業。大力發展功能性陶瓷產品。做強河南超硬材料和耐火材料、湖南石墨、湖北石材深加工等產業。
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軌道交通、工程機械、輸變電設備、新能源裝備、數控機床等優勢產業,適度發展石化機械、冶金機械等產業,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建設許昌、平頂山電力裝備研發和制造基地,長株潭、武漢清潔高效及新能源發電設備制造基地。打造武漢重型機床及數控系統制造基地。依托株洲、大同、湘潭等地產業基礎,著力發展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城市軌道車輛及控制系統、牽引傳動系統等軌道交通設備產品。以武漢、襄陽、十堰、鄭州、合肥、蕪湖、長沙、南昌為重點,建設汽車生產基地,完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增強沿江城市內河船舶、特種船舶、關鍵船舶配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消費品工業: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家用電器、塑料、皮革、家具等產業轉移,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利用竹木、蘆葦等資源,加強造紙原料基地建設,推進林紙一體化發展。加快發展棉紡、針織、麻紡、粘膠纖維等產品,適度發展化纖工業和產業用紡織品,積極培育服裝、家紡品牌,完善現代紡織制造業體系。依托農畜產品優勢,大力發展糧油、畜禽產品、水產品、果蔬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建設優質農林產品加工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優質安全食品、綠色有機食品。積極發展生物育
種、生物制藥、診斷試劑、農用生物產品,建設鄭州、南昌、武漢、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
電子信息產業:積極承接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做大制造加工規模,提高設計研發能力,加快發展新型顯示器件、應用電子、電子元器件、新一代消費電子、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信息安全產業。以武漢為中心,大力發展光電子器件、激光、光顯示等產業,形成較為完整的光電子產業鏈。打造合肥國家級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建設合蕪滁(合肥、蕪湖、滁州)信息家電產業帶。加快長株潭區域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
(四)西部地區
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七省四區一市。西部地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突出的資源優勢,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地、產業轉移承接地。重點承接發展的產業方向:
原材料工業:推進城市鋼廠搬遷,適度增量發展鋼鐵產業,滿足區域市場需求,加快防城港鋼鐵精品基地建設。加快包頭稀土基地建設。推進攀西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稀土深加工和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發揮內蒙古、廣西、貴州鋁資源優勢和重慶鋁加工技術優勢,建設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推進青海、云南鋁電聯營。穩步發展西藏中部地區銅鉻產業。推動格爾木藏青工業園區建設成為西藏優勢資源深加工基地。推進鉬、鈷、鉭、鈮、鈹等稀有金屬深加工。在寧東、隴東、準東、伊犁、格爾木等地區建設能源化工基地,推進煤化工產業循環發展。利用臨港和對外管線條件,以欽州、昆明為重點,做強西南地區石化產業。加快甘肅蘭州,新疆獨山子—克拉瑪依、烏魯木齊、南疆、吐哈等地石化產業基地建設。建設云南、貴州磷化工產業基地。綜合開發利用青海和新疆鉀、氯、鎂、鋰、鈉資源,建設國家重要的鹽湖化工、大型鉀肥和鉀鹽基地。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建筑衛生陶瓷產業轉移。
推進膨潤土、高嶺土、石材等非金屬礦精深加工。
裝備制造業: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軌道交通車輛配套設備、工程機械等產業,建設成綿樂(成都、綿陽、樂山)、成內渝(成都、內江、重慶)、成南(遂)渝(成都、南充、遂寧、重慶)裝備產業帶。以新疆烏昌(烏魯木齊、昌吉)地區,甘肅蘭州、酒泉、天水、嘉峪關,寧夏銀川、石嘴山,青海西寧、海東為重點,積極承接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轉移,加快西北地區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廣西工程機械等產業。以重慶、成都、西安、柳州、包頭為重點,做強乘用車、重型汽車、摩托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建設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成都、貴陽、安順民用航空產業基地。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
消費品工業:依托林竹資源優勢,四川、重慶重點發展竹漿,貴州、云南適當發展木漿和竹漿,建設林漿紙一體化基地。利用棉、毛、麻、蠶絲等天然資源,積極承接紡織產業轉移,逐步配套化纖工業。建設新疆、陜西、四川棉紡織,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毛絨紡織,四川、重慶、廣西、陜西、云南絲綢紡織產業基地。
鞏固貴州遵義、四川宜賓和瀘州白酒品牌優勢。發展壯大茶葉、特色果蔬、食用菌、制糖等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推進西藏民族手工藝、高原綠色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積極發展現代中藥、民族醫藥和生物醫藥,建設重慶、成都、蘭州、西安、楊凌、貴陽、昆明、通遼、桂林等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推廣藏藥材種植,積極發展藏藥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積極承接電子信息產業轉移。以成都、重慶、西安為中心,以北海、南寧、綿陽、廣安、昆明、貴陽、蘭州、天水、烏魯木齊等為重要集聚區,重點發展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新一代移動通信、平板顯示、網絡信息家電、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信息安全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石油、電力等領域應用電子產品。大力發展行業應用軟件、多語種基礎軟件和嵌入式軟件,形成多語種軟件產業化集群優勢。
全文閱讀:請點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