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企業對各國經濟增長貢獻不斷增加的前提下,中小企業國際化程度無疑對各國經濟增長發揮強勁推動作用。以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為特征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中小企業國際化趨勢不可避免。因此各國政府紛紛采取適合本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動中小企業加快國際化發展進程。盡管各國政府在推動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政策措施方面存在著不同差異,但其特點和規律不失趨同。
一、各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政策的趨同性
1.制定中小企業政策和法律法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制定適合本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是世界各國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基于此,各國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制定和頒布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制定和出臺中小企業扶持政策提供法律依據。美國1953年頒布《小企業法》、日本1963年頒布《中小企業基本法》、韓國1978年頒布《中小企業振興法》、中國2002年頒布《中小企業促進法》。
2.解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融資瓶頸。
資本短缺是各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共性問題。各國政府在制定積極的中小企業財政政策的同時,打造中小企業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緩解和解決本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中信貸資金短缺等融資難問題。
3.增強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競爭力。
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成功與否關鍵看中小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是各國政府競相扶持和促進的重點目標。因此各國政府紛紛制定符合本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發展的各項鼓勵政策,制定中小企業海外經營、跨國經營計劃和戰略,以提高本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4.提供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信息化服務。
中小企業受自身發展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對企業自身的信息系統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的財政投入,不僅能有效地填補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不足,助力中小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輕裝前進和跑步前進。也有利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美國設有專門負責向中小企業出口提供信息資訊服務的信息系統,德國有1000多家從事中小企業信息咨詢和培訓等各類服務機構等。
二、各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政策的差異化
1.在扶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政策實施主體上的區別。
美國扶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政策以中小企業官方機構為主。日本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政策的實施則完全交給了民間組織。法國政府通過中小企業提案委員會,明確了發展中小企業的基本政策方向和措施。
2.在扶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政策實施方式上的差異。
發達國家在制定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政策的同時,各國在政策實施的具體方式上卻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例如,在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的實施方式上,美國主要由小企業管理局提供貸款援助,并以貸款擔保形式為主。日本則通過由政府設立的專門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提供以低息貸款為主的貸款援助。
3.在扶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理念上的迥異。
美國政府更側重于采用市場調節方式,因此,對中小企業給予的支持更多地表現于力求打破市場壟斷結構,清除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桎梏和瓶頸。日本政府更加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歐洲各國對中小企業的扶持理念同美國更為接近。他們的政策則更側重于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經營和發展環境,尤其是在構建中小企業跨國戰略聯盟和拓展中小企業國際市場空間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政策傾斜。
4.在扶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類型上側重不同。
美國政府對于從事有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通常采取特殊傾斜政策給予支持。日本政府對于中小企業扶持的類型相對較為寬泛,重點針對的是有益于日本產業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小企業。德國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的類型與美國和日本相比顯得更為中庸,不僅鼓勵具有創新型能力的中小企業,也對具有本國民族傳統優勢的中小企業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