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從石阡運往北京的“馬蹄石”,經過加工后,改名叫“滿天星”的石材,成為了國家大劇院的裝飾材料。“這里到處都是石頭!我們以前就沒想到過這些石頭可以賣到外面去,還能找大錢。”石阡縣湯山鎮香樹園村村民陳紹鴻說。
事實上,很多年前,石阡的石材就作為酒店和一些商務大樓的裝飾材料,被運往省內外的大中城市。
“這些石材都是作為原材料輸出去,成本是很低的。”石阡縣委書記趙貢橋說:“以前,生產石材的一直是些小作坊,規模小,產品銷量有限,在縣里提出工業強縣后,我們認為要把石材的產業鏈拉長,不僅僅是賣原材料,還要賣加工后的產品、成品。”
很多人只知道石阡水好茶香,卻不知當地石頭美。近年來,該縣著手對石材資源進行摸底,發現以前名不見經傳的石頭不但儲量豐富,而且可供開發、具有市場前景的石材品種多。目前,已探明的石材就達10余種,總儲量約有4000萬立方米,看好的大理石品種有“海貝花”、“燕子石”、“紅蜘蛛”、“龜裂紋”等。
石阡天然石材資源非常豐富,搶抓機遇,高端策劃,科學規劃,迅速開發石材資源,做大做強石材產業,促進石阡工業發展大跨越,推進“大辦工業”戰略目標進程作用非常明顯。
趙貢橋說,石阡石材缺的不是品質,而是大品牌的帶動和生產廠家的開發。
隨著建筑業的迅猛高端發展,建筑材料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古樸典雅的天然建筑材料倍受青睞。石阡如何來發展自己的石材大牌品呢?
石阡縣成立專門考察組,前往我國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石材生產、出口基地——福建南安市進行實地學習,南安市的石材加工在上世紀80年代起步,10年后,該市開始大力建設各種交易市場,石材產業迅猛發展,大部分原料從國外進口,然后加工后再外銷。目前,南安市共有石材企業1500多家,年產值已突破200億元。
在了解石材市場情況后,石阡縣根據自己的縣情,將石材家底摸清后,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科學制定了石阡石材產業發展規劃,創新石材產業發展模式,在工業園區專門規劃建設了石材產業集聚區,將開發石材產業的泉都石材開發有限公司、忠義石材加工廠等石材加工企業集中在園區發展,著力培育具有一定產品創新能力、品牌知名度高,具有發展后勁的石材產業集群。
今年3月,石阡紅、石阡云石、石阡桃紅、石阡貝殼石四種石材被經國家石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綜合判定為A類裝飾材料。從而讓石阡石材成為了各地客商爭搶的重要資源,先后有20多家外商企業來石阡考察,初步達成意向協議的有7家。福建廈森投資公司簽下了總投資2億元的開發合同。貴州省黔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也將在該縣投資3500萬元建成年產40萬平米大型石材廠,將同時開發8種礦產,設計出20套石材樣式,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內建成并投入生產,由此帶動該縣上千人的就業。
根據規劃,石阡將建立以龍塘、白沙、國榮等鄉鎮為重點的石材開發加工基地,實行企業帶動。通過區域性建材產業基地建設,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使全縣建材成為支柱產業。到2015年末,石材產業工業總產值力爭達到2億元。
石阡石材久藏深山,交通不便帶來的運輸成本偏高是一大原因。去年起,過境石阡的思南至劍河高速公路開始修建,3年后,石阡的道路交通情況將大為改善。
趙貢橋說,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大型石材產投產后,過不了多久,全縣石材將走向全國,甚至更遠,到時石材將成為全縣的工業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