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煤價格上漲已成趨勢,雖然國家采取了煤炭儲備等各種方式來穩定煤炭價格,但作為動力煤下游的電力行業虧損的現狀短期內仍然無法改變。
電力企業也在積極找尋自己的生存之道,“針對虧損的現狀,公司進行了結構調整,通過參股等方式參與到上游煤礦開發中,以緩解原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證券日報記者致電華電能源內部人士。
煤炭儲備治標不治本?
“煤炭儲備想法是好的,但具體操作起來是有問題的。50%以上的是存放在了港口,如何及時地運往消費地是個問題。”國金證券分析師郝征認為,存儲量太少了不起作用,多了條件又不夠。
國家煤炭應急儲備首批500萬噸的計劃已在實施中,通過國家煤炭儲備體系中煤炭數量的增減,政府達到調控市場,穩定煤炭市場價格的目的。在市場需求旺盛時釋放儲備煤炭,以避免煤炭大幅漲價。在市場需求大幅下滑時增加儲存量,以避免煤炭價格大跌。
“500萬噸太少了,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短期內會加劇煤價的上漲。一階段內煤炭的生產量基本是固定的,本身現在市場是供不應求。中間再有一部分用于儲存,供不應求的矛盾就會加大。”一位煤炭行業研究人員對記者表示。
從供求關系來看,煤價要漲,下游電價自然也需要跟著漲。“但實現煤電聯動起碼半年內是肯定不可能的。國家要控制CPI,緩解通脹壓力。石油的價格已經很高了,煤炭價格、電價再放開了通脹的壓力就會更大。”
據悉,2011年3月份國內CPI達到5.4%,創下32個月以來新高。
電企嫁接煤炭開采業
依靠市場的調節火電企業很難在主營業務上實現扭虧為盈,積極發展主營業務外的其他產業也成為部分火電企業的選擇。華電能源(600726,SH)就是其中之一,涉足上游煤炭開采,不僅為企業開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有效地緩解了下游火電原料價格上漲的壓力。
據2010年華電能源(600726,SH)年報顯示,其控股子公司黑河市興邊礦業有限公司,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3,531 萬元。陳巴爾虎旗天順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611 萬元。公司持股比例均為70%,這兩家公司主要從事煤炭生產。而2010年華電能源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378萬元,投資煤炭開采業給公司帶來的回報相當可觀。
“拓展火電上游產業鏈,一定程度上能減緩原料上漲帶來的壓力。”華電能源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至于減緩程度,對方表示,沒有具體數據。
針對類似的轉型模式,記者致電大通證券研究所于洪,他認為,這種從上游尋找利潤空間的轉型模式只適用于靠近煤礦的電力企業,而沿海無資源的電企難度較大。遠離煤礦產地,運費也會是很大的成本投入。
同時,多種因素使得本來就是門外漢的電力企業參與煤礦開采業的難度越來越大。據悉煤炭行業的毛利率多在40%到50%左右,這種高收益的行業使得企業都在爭奪煤炭資源。而煤炭行業整合對煤礦生產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但對規模較大的電企來說,從上游發展煤炭開采業,企業有這樣的實力,也會為企業帶來好的收益。”相關行業分析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