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德國機床產量預計將增長30%。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VDW)主席Martin Kapp在行業年會中指出:“行業產值預計將重回130億歐元,我們將有機會挽回經濟危機期間所造成的危害。”
從2009年末開始,德國機床行業訂單開始呈現兩位數的增長,其增長主要動力主要來自中國、韓國和印度。由于德國機床產品以出口為主,約有2/3的出口至世界各地,因此海外市場的快速復蘇帶動了行業的增長。未來,德國本土市場也將隨之回暖。
2010年8月,行業的銷售額兩年來首次實現增長。2010年全年,機床行業的產量比2009年依然小幅下降了3%。在出口方面,2010年德國機床出口同比下降了1%。近幾年來,中國始終是德國機床最大的出口市場。2010年,中國市場份額約為28%,出口額比2009年增長了29%。德國對中國的機床出口額是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美國的4倍。
德國機床行業能夠迅速從危機中復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危機發生期間行業均盡可能地保住了核心業務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截至2010年12月,行業的從業人員為63800人,比2008年10月時的歷史最高峰下降了13%,有9600人失去了工作。但是從2010年7月開始,從人員減少的情況已逐步得到改善。
在國際上,經濟危機意味著世界機床行業格局的重大重組,亞洲機床產量越居世界前列。中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在2010年行業都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相比之下,歐洲的數據并不理想,2010年其機床產量下降了1%。美國也是如此,其實際產量下降了9%。
2009年,中國機床產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超過了日本、德國、意大利和韓國。美國位于世界第8位,其他歐洲國家瑞士、奧地利和西班牙分列世界第7、9和第10位。
盡管如此,Martin Kapp認為亞洲并沒有對德國機床行業產生直接的威脅。比如,中國約90%的產品都是簡單機器,用于滿足其本土市場。另一個競爭對手是日本,但其主要生產短周期的標準型產品,這樣訂單變換會迅速反映在產量上。相比之下,德國主要生產定制型產品,項目周期較長。因此,Martin Kapp認為今年德國機床產量將會趕上其競爭對手。